王迦起名丝路文明上的佛教之在西域的成功
在中国教科书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锁定在了公元67年进入中国,证据是汉明帝在长安城建造了白马寺,佛教在明史记载中正式进入了华夏的视野,并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兴盛及传播图
但是佛教肯定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中国西域及河西走廊地区,具体时间在何时,具体地点在何地,目前在一些细节上面,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论点。
其一,佛教是从西域的喀什或者和田地区进入西域的,这个是确定的,但是究竟是先到于阗还是先到喀什,存在争论。
在《汉书》记载中,有关于西域诸国的介绍,关于于阗和罽宾国的介绍给我们分析佛教的传播源流上面提供了帮助。原文如下:
于阗国,王治西城.......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皮山国,王治皮山城,........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于阗国王李圣天
罽宾国,......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接。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自武帝始通罽宾,......孝元帝以绝域不录,放其使者于县度,绝而不通。
从汉书中,可以得出两点判断:
其一,提到了皮山和于阗的距离,又提到了皮山和罽宾的方位。可以证明,当时的班固已经对于阗非常熟悉,并且判断了皮山和罽宾的方位,说明在皮山和罽宾间一定已经存在了比较明显的民间交流,这种交流中,肯定少不了宗教方面的交流。
中巴公路的中间点--现在的吉尔吉特---古名迦湿弥罗
其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悬度。关于悬度,有史料记载确切地点:《前汉·西域传》:县度,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相引而度。
悬度大概的位置在现在的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域的吉尔吉特地区内,具体地点有多重说法,但是已经锁定就在吉尔吉特了。
汉武帝时期甚至更早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路据上可以判断皮山国和罽宾通过重要关卡悬度--一个很早时期就以绳索为渡的悬关,开始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中间必定有十足的利益,人们为了物质的交换已经有较为充足的交往。
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我们探讨至此,现在回到佛教的传播上,简单梳理下佛教的发展。
如下图所示:
佛教初传大事记
在阿育王时期,佛教必定已经到了吉尔吉特地区,民间的交流必定会将佛教传入皮山,继而传入于阗。阿育王时期中国的秦王嬴政正在着力于统一全中国,此时,佛教已经传遍了北印度,此时的吉尔吉特属于阿育王的统治区域,自然佛法传播至此,佛教并没有在此停留,继续西传,又出现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帝王,类似阿育王---月氏王迦腻色伽。
他在现今的吉尔吉特地区主持和赞助了 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这次重大的佛教经典结集,使得在印度东部地区式微的佛教正式将宗教传播中心西迁到了吉尔吉特地区附近及白沙瓦控制地区。著名学者杨维中先生指出“在阿育王时代后期,佛教不但已遍及印度全境,而且 影响西达地中海沿岸国家,北到克什米尔、白沙 瓦,南到斯里兰卡,进入东南亚。而正是此时,佛 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以较大规模向西域 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国的于阗、龟兹传播。”
因此,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率先传入了西域的于阗地区。
于阗佛教遗迹
传入于阗之后,经由月氏国北上,继而进入喀什、疏勒的佛教也纷至沓来,最终融汇贯通,形成了佛教在西域的兴盛局面。公元前2世纪佛教进入西域诸国,并快速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受到一股力量的趋势——吐火罗人。
北上于阗的佛教和西行北上的佛教同时遇到了同一个种族--吐火罗人,甚至更有可能是吐火罗人中的同一个部族--月氏人。“于阗”音同月氏,前面我的几篇文章中分析过,河西很多地名,最终的取名都是和月氏人对该地区的称谓有密切相关,于阗有可能是月氏人自称的一种音译,意为月氏人的国家。当然,最起码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月氏人属于吐火罗人。
佛教遇到同一个种族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得佛教在西域快速发展起来。佛教在西域的土壤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的观点认为,不管在印度还是在西域地区,统治者的统治都无比残酷,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中国西域城邦国家属于奴隶制社会,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求,需要运用宗教手段搞定普通大众。
大月氏国
这应该或许是宗教发展的一个点,但是这种观点明显弱化了接受宗教着的自觉意识。宗教也许因为统治阶层为了统治而引入,但是引入后总是要百姓去信仰。因此,佛教一定是和百姓的精神生活有关。
有三点因素我认为不可忽视:
其一、精神需求:在西域诸国中,兼并战争时长发生,但是因为绿洲地域的特殊性,战争频繁,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兼并的结果并没有呈现--西域依然是列国林立。人们对于战争、死亡、血腥和人性的贪婪险恶有了原始的反感,这种精神恐慌之中,佛教宣传的无我观、平等观、中道观、自力说被普遍接受。甚至国王也不是因为为了统治而接受佛教,月氏国王丘就却就是因杀伐过甚,心中忏悔,皈依佛门,更早的阿育王也是因 羯陵伽战争深刻悔悟,自己成为佛门弟子,而且在全国开展佛教宣传。
其二:环境因素:西域地区整体属于绿洲文明,周边沙漠密布,甚至贵霜王朝的周边也是高山和荒漠并存,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昆仑山夏季随时可能的山洪大爆发、持久的干旱、沙漠奇高的温度、大雪山冰寒之地等等自然现象,使得人们更加敬畏自然,尤其是农牧结合的城邦国家,母牛生产死了、庄稼颗粒无收或者大丰收等等现象,人们需要有一套完美的解释,佛讲的诸法无常和往生来世说则是对这些现象最好的解释。
在大漠面前,诸相皆空
其三、佛教旺盛有可能是吸引人口增加收益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之后,各城邦国竞相弘扬佛法,从大月氏国来的大德高僧,常常游走于各国之间,假若一个国家对这些大德高僧不够重视,对佛教不甚感兴趣,则高僧不会驻足,或者不会游足。这就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广大的学法人民需要高僧说法讲经,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高僧可是大明星,国王要是不支持佛教传播,会有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发生--移民。而且这种移民的成本不高,半游牧的民族行走太方便,而且城邦国之间大都属于吐火罗人种,语言相同,相貌相同,很好融入他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邦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基本上没有超过1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因此,人太稀缺,人不能移民。那怎么办呢,国王只有大力发展佛教,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民,才是最好的巩固统治的办法。
佛祖
在这种佛教传播的背景之下,出现了西域历史上佛教空前的大繁荣,大建佛寺,大造石窟,高僧无数,佛徒云集,佛教一片欣欣向荣。到了玄奘西行取经之时,做了如下记录: 瞿萨旦那(于阗)国.....仪形有礼风则有纪。文字宪章聿尊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
于阗佛寺遗址
至此,佛教在新疆以于阗、龟兹等为中心,在公元600年---650年期间,佛法达到了鼎盛时期。诸如佛法有云,空即是色,色相已成,并已至盛。
色相至盛,空想将现。下篇一期讨论伊斯兰教的东来和佛教在新疆的消逝。
- 上一篇:日化用品商标起名化妆品公司怎么起名字更好
- 下一篇:天地人三才配置起名三才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