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买房买车

别让孩子心情式育儿父母别再打一巴掌再给颗

发表于:2024-06-06 12:09:12 来源:宏馨资讯

高兴时,我给你满满的爱,狠狠地夸你,不高兴时,我就撤回我的爱,给你一顿打击,但你别怀疑,我是真的为你好,有多少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情,是靠孩子的表现决定的——“表现好就给块糖,表现不好就一巴掌”。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不知道这样的话,我们听了多少,我是爱你的,可是爱不是建立在我能接受你好的一面,当你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爱你了。

家长误认为这样会督促孩子不断进步,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一边给糖一边骂的爱,最让孩子痛苦

我感觉有这样一个故事很现实:

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门打开会有食物进来,它就会一直踩,重复这个动作;

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就会被电击,踩几次它就不踩了,它知道这是个“雷”;

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这个老鼠就会纠结死。

如果我们把食物比作父母的爱,把电击比作父母的压力和打击。

第一只和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都没有纠结,因为它们对踩开关是有预期的,它们会很平静地接受自己所处的状态;

最可怜的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它们每踩一下,都不知道得到什么,它们会在里面纠结死。

这时候一件微小的事,都有可能变成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父母是一颗温柔的糖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宠爱;

他们有的时候特别宽松,好像自己做什么他们都可以接受;

他们有的时候又特别严厉,一件很小的事就有可能招来一顿骂。

一边给糖,一边骂;一边为爱加满柴,一边釜底抽薪“撤回爱”,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这种形式的养育技巧会倾向于“让孩子陷入比打屁股还要更久的精神不适”,他们的内心会充满恐惧感。

父母的爱是孩子的软肋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孩子最怕父母说‘不喜欢你’?”

一位网友回答:对一个孩子来说,最有力的货币之一就是“父母的接受和认可”,取悦父母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而身边的父母总是以此来威胁孩子,当孩子总被父母利用”爱“来要挟时,他会觉得”爱“成了一种负担,成了别人手中的把柄。他们会被父母要求干他们并不喜欢的事,“你不穿这件衣服,我就不高兴”、“你不做作业,就别跟我说话”……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他对父母对“爱”成了一种负担。

爱是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是让人感到痛苦。如果这份“爱”总是带来痛苦,那么孩子就会对这份“爱”存有敬畏之心,最终不爱也罢。于是孩子失去了“爱”的能力。

其次,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利用“爱”来威胁孩子,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其实就是让孩子证明他的“爱”。“你不穿这件衣服,我就不高兴”,潜在意思就是“你爱我吗,你想让我高兴吗?如果你爱,你就要穿这件衣服”。这是在质疑孩子的“爱”。

而且这种把别人的“爱”都能利用,来要挟别人的父母,你觉得他们只会说这一种要挟语言?“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我就把你扔着”……这种要挟的语言,我相信更是家常便饭。

而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就会刻意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 。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为别人而活。

最后,会让孩子学会这种沟通方式,用“爱”来要挟别人。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靠孩子的完全服从获得内心安定,

而是在孩子好与不好的时候,都能接住孩子,给他持久而稳定的爱与支持,

我永远爱你,跟你的表现无关,这才是送给孩子一生的一份宝贵礼物!

美国安德森肿瘤医院费用

海外医疗咨询机构

MD安德森癌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