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红色LED

疼痛诊疗学的原理都是什么 疼痛的最常见因素分析

发表于:2023-09-06 15:45:01 来源:宏馨资讯

疼痛诊疗学的原理都是什么 疼痛的最常见因素分析

一、疼痛诊疗学的原理都是什么

引起神经性疼痛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本书共分8篇。第一篇介绍神经系统的解剖及与疼痛相关的生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第二篇重点阐述神经性疼痛的特征、物理学诊断、影像学和实验室诊断。第三篇概括性地叙述目前治疗神经性疼痛的药物与非药物方法。第四、五篇深入介绍各种周围神经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第六篇和第七篇分别对神经性疼痛的康复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较系统阐述。最后一篇,重点对近年来关于神经性疼痛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使全书保持整体统一。

体育运动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并不是随着运动的停止而马上消失的。例如人体在激烈的运动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需要摄取大量的氧,但是许多运动项目,无论呼吸如何加强,也不能满足运动时对氧的需要,所以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以弥补运动时短缺的氧。

二、疼痛的饮食配方分析

1.生姜鸡:用刚刚开叫的公鸡1只,生姜100-250克,切成小块,在锅中爆炒焖熟,不放油盐。会饮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内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于关节冷痛、喜暖怕寒者。

2.鹿茸鸡:以当年的公鸡1只,鹿茸3-6克,在锅内焖熟,不放油盐。吃肉喝汤,两天吃完。可依据情形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关节红肿疼痛者勿用。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湿热。

4.薏苡仁粥:薏苡仁30克、淀粉少许、砂糖、桂花适量。先煮薏苡仁,米烂熟后放入淀粉少许,再加砂糖、桂花。作早餐用,能清利湿热、健脾除痹。

5.防风薏苡仁粥: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水煮,每日1次,连服1周,能清热除痹。

6.木瓜汤:木瓜4个,蒸熟去皮,研烂如泥,白蜜1千克炼净。将两物调匀,放入净瓷器内盛之。每日晨起用开水冲调1-2匙饮用。能通痹止痛。

7.老桑枝煲鸡:老桑枝60克,雌鸡1只约500克,加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喝汤吃肉。能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8.猪脚伸筋汤:薏苡仁、木瓜、伸筋草、千年健各60克,用纱布包好,与猪脚1-2只,放于锅内,文火煨烂,去渣,不放盐。喝汤吃肉,分两餐食用。能祛风湿、补肝肾。

三、疼痛的预防技巧

较少使用或训练肌肉、突然进行激烈或过度反复的活动,容易引起迟发性的肌肉酸痛。如果已有肌肉酸痛现象,则应休息与物理治疗处理,如按摩、热敷,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效果,不宜再过度活动,否则易产生更严重的伤害。

(1)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肌肉锻炼负荷。

(2)锻炼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身体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得更充分。

(4)整理运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

(5)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拉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牵拉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

(6)口服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和缓解酸痛。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比普通人更需要补充维生素,这是因为充足的维生素供应不仅能提高运动效果、预防运动性疾病,还能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恢复和休息。

四、疼痛的缓解偏方

粗盐热敷

将粗盐或者海盐在锅中热炒,然后用布袋装好。(最好不要使用微波炉,以免微波破坏粗盐的分子结构,影响效果。)

然后讲粗盐包放在关节疼痛部位,如果是炎症已经消退,可以在粗盐与关节之间放置艾草包,这样既能放置烫伤,又可活血驱寒,可有效缓解风寒性关节疼痛。

关注爱健乐*,一家专注绿色健康的平台!我们只做100%新鲜无添加食品!

运动治疗法

即通过适当运动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及肌肉力量,锻炼股四头肌功能,让股四头肌强壮有力,可减轻膝关节疼痛。

适合中老年人的具体锻炼方法是:取坐位或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绷紧大腿肌肉,足向头部背屈,同时绷紧小腿肌肉,每次坚持三四秒,每分钟做10次,连续做三四分钟。每天可做三四遍。

穴位治疗法

按摩内膝眼、外膝眼治疗膝关节疼痛。

内外膝关节一定要弯曲膝关节,千万不要睡到床上,躺着来找膝关节,骨头跟肌腱外侧有两个凹陷,很像两个眼睛,所以就叫做膝眼穴,外边的叫做外膝穴,里边的叫做内膝眼,在治疗膝关节疼痛时,可以对揉,对捏,也可以用大拇指、中指进行按摩,最好产生对捏的感觉。一般揉个一两百次,让膝关节里面有发热的感觉。

医药卫生编辑部

生物化工杂志社

科学与信息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