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通化起名排行吉林省各市地名由来

发表于:2025-10-21 10:06:35 来源:宏馨资讯

吉林省,简称“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春市。全省下辖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是: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以地处松花江沿岸而得名。“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意为“沿江的土地(城市)”。原为吉林木城,后宁古塔将军迁于此,故改为吉林将军,吉林也就用来指代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大清一统志》吉林城:“南临混同江(松花江),”“有鄂多理城,”“吉林原名船厂、鄂多理。”清光绪《吉林通志》:“国语(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

夏商周时,为肃慎、东胡地。西汉时,设玄菟郡、苍海郡。唐朝时,属渤海都督府、室韦都督府、松莫都督府、安东都护府。辽时,属东京道、上京道。金时,属上京路、咸平路、临潢府路、东京路。元朝时,设奚关总管府、南京万户府、斡磐千户所、开元千户所、东宁府。明朝时,属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清顺治十年(1653年),属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吉林乌拉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迁治吉林乌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吉林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年),设吉林直隶厅;光绪八年(1882年),设吉林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撤吉林将军设吉林行省。1934年,为吉林省、间岛省。1945年,撤间岛省并入吉林省。1949年,省会为吉林市。1954年,省会为长春市。

一、长春市

以清代长春府得名。《清史稿》长春府:“嘉庆五年,于长春堡置长春厅。道光五年徙治,仍旧名。光绪十五年升。”又说,以境内盛开的长春花(野生月季花)得名,寓吉祥之意。也说,以古时为春猎之地而得名。《辽史·地理志》: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还说,长春之名源自清乾隆帝“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

帝舜时,称喜都,即肃慎国都城。夏时,为肃慎国合龙城。西汉时,改天罡城,为夫余国都城。东汉魏晋时,属夫余国。北魏时,为豆莫娄地。隋朝时,为豆莫娄、高句丽地。唐朝初,为粟靺鞨地;唐中叶,先后属安北都护府、渤海都督府;会昌六年(846年),设隆州府,为渤海国都城。辽时,为耶律德光城。金时,先后为隆州白龙府、隆州宽城府。元朝时,为开元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为亦东河卫、亦迷河卫。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长春府。

1913年,为长春县。1914年,属吉长道。1925年,设长春市政公所。1929年,为长春市政筹备处。1932年,为新京。1947年,设长春市。1948年,为长春特别市。1949年,为长春市。1952年,撤长春县并入长春市。1953年,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为吉林省省会。1956年,设公主岭专区。1958年,撤公主岭专区并入长春市。1966年,设德惠专区。1969年,撤德惠专区并入长春市。

二、吉林市

以地处松花江沿岸而得名。“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意为“沿江的土地(城市)”。清光绪《吉林通志》:“国语(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其曰吉林从汉文而省也”。

商周时,为肃慎地。两汉魏晋时,为夫余国都秽城。唐朝时,属渤海国涑州。辽时,属东京道。金时,属会宁府。元朝时,属海西辽东道。明朝时,为海西女真乌拉部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吉林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迁治吉林城;雍正五年(1727年),设永吉州;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吉林厅;光绪七年(1881年),为吉林直隶厅;光绪八年(1882年),为吉林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吉林行省治。1913年,为吉林县。1929年,为永吉县,设吉林市政筹备处。1936年,设吉林市,为吉林省会。1954年,吉林市为吉林省辖市。1966年,设永吉专区。1969年,撤永吉专区并入吉林市。

三、四平市

以境内的四平街得名。四平街以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而得名。清宣统《昌图府志》:四平街“东通吉林半拉山门,北至奉化县(今梨树县),西达八面城,南抵鹭村,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又说,“四平”满语意为“锥子”,以境内河流细直,形如锥子而得名。

两汉魏晋时,为夫余地。南北朝时,为高句丽地。唐朝时,属渤海国扶余府扶州。辽时,属通州。金时,属韩州。元朝时,属开元路。明朝时,属辽东都司。清朝初,属哲里木盟、昌图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五站。1931年,为四平站。1937年,为四平街市。1941年,为四平省省会。1945年,撤四平省,四平街市为辽北省会。1947年,为四平市。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吉林省。1958年,设四平专区。1970年,为四平地区。1983年,撤四平地区并入四平市。

四、辽源市

因地处东辽河发源地而得名。《清史稿》:辽源州“由是山脉行于东辽河外,至源为库讷窝集,即长白山脉也。”

商周时,为秽貊、息慎地。两汉时,属玄菟郡。魏晋时,属夫余国。南北朝时,为高句丽、勿吉地。隋朝时,为高句丽地。唐朝时,先后属南苏州、长岭府、扶余府。辽时,属黄龙府。金时,属咸平路。元朝时,为斡磐千户所地。明朝时,先后为辽都卫、三万卫、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地。清朝初,为西流水围场、东流水围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设东路保甲分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东平县、西安县。1912年,改东平县为东丰县。1941年,东丰县、西安县属四平省。1945年,属辽北省。1948年,设西安市。1949年,西安市、西安县、东丰县属辽东省。1952年,因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改西安市为辽源市。1954年,辽源市、西安县、东丰县属吉林省通化专区。1956年,改西安县为东辽县。1958年,东辽县、东丰县、辽源市属四平专区。1983年,辽源市升为地级市。

五、通化市

境内有通沟,清朝时寓“通沟之地归王化”之意命名为“通化”。《满州地名考》:“以通沟之通与已归王化的化,取名通化。”

秦朝时,为肃慎地。西汉时,设西盖马县、上殷台县。东汉时,撤西盖马县、上殷台县。魏晋时,为挹娄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唐朝时,属渤海国定理府。辽时,属东平郡。金时,属婆速府路。明朝时,为建州卫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通化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临江县、长白县、辑安县、柳河县。1913年,属奉天省东边道。1932年,属安东省。1933年,设通化省。1942年,设通化市。1947年,撤通化省,通化市、通化县合并。1948年,通化市、县分设。1949年,设辽东省通化专区。1952年,撤通化专区。1954年,设吉林省通化专区。1970年,为通化地区。1985年,撤通化地区和县级通化市设通化市(地级)。

六、白山市

因境内的长白山得名。《契丹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金史》:“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

秦朝时,属辽东外徼。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时,为高句丽地。三国魏时,属玄菟郡。十六国时,先后属前燕、前秦。南北朝时,为高句丽地。唐总章元年(668年),属哥勿州;开元年间,设神鹿县,为渤海国神州治;咸通十四年(873年),为鸭绿江府治。辽时,为鸭绿江军。金时,属婆娑府。元朝时,属沈阳路。明朝时,为建州卫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猫儿山巡检司;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临江县。1913年,属奉天省东路道。1932年,属奉天省。1934年,属安东省。1937年,属通化省。1947年,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通化专区。1954年,属吉林省通化专区。1959年,撤临江县设浑江市。1985年,为省辖市。1994年,为白山市。

七、松原市

因地处松嫩平原而得名。

夏商周时,为肃慎地。两汉时,为夫余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唐朝时,属渤海国。辽时,设宁江州。金时,为宜春县。明永乐六年(1408年),为撤义河卫。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为伯都讷站;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伯都讷副都统;嘉庆十六年(1811年),为伯都讷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新城府。1913年,为新城县。1914年,因与河北省、山东省新城县重名,改为扶余县。1946年,属嫩江省。1949年,属吉林省。1956年,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属白城专区。1987年,为扶余市(县级)。1992年,为松原市(地级)。

八、白城市

以境内的白城子得名。白城子以白土建城而得名。《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洮安县,原名白城子。因该地旧有城基,其城墙均以白土墁之,故蒙古人名之曰白城子。”

商周时,为东胡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为鲜卑、夫余地。隋朝时,为契丹地。唐朝时,属渤海国扶余府。辽时,为长春州。金天德二年(1150年),为长春县;承安三年(1198年),为泰州。元朝时,为泰宁路、泰宁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泰宁卫。清朝初,为科尔沁部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洮南府;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开通县、靖安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安广县;宣统二年(1910年),设镇东县。1913年,属奉天省洮昌道、黑龙江省龙江道。1915年,设瞻榆县。1932年,属龙江省。1945年,属嫩江省。1947年,属辽北省。1949年,属黑龙江省。1954年,设吉林省白城子专区。1955年,为白城专区。1958年,设白城市(县级)。1973年,为白城地区。1993年,撤白城地区和县级白城市设白城市(地级)。

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原为延吉道,后改名“延边”,以地处东北边疆得名,寓“延吉道之边疆”之意。《中国民族志》:“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者吉林延吉道之边疆。”

夏商时,为肃慎地。两汉时,属玄菟郡。唐朝初,设忽汗州,为渤海都督府治;唐中叶,为渤海国龙原府、显德府。辽时,为长白山女真大王府、濒海女真大王府。元朝时,为南京万户府、奚关总管府。明朝时,为合兰城卫、禾屯吉卫、毛怜卫、卜忽秃河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设珲春协领;光绪七年(1881年),为珲春副都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延吉厅、延吉边务公署;宣统元年(1909年),为延吉府。1913年,为延吉路道。1914年,为延吉道。1929年,为延吉交涉署。1932年,为吉林省延吉专区。1934年,为间岛省。1945年,为延边专区。1952年,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区。1955年,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佛山陶瓷杂志社

砖瓦世界编辑部

包装世界官网

国际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