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建筑钢材

复旦大学毕业装修的家金宇澄在老宅讲新故事

发表于:2025-05-06 09:52:35 来源:宏馨资讯

而最近,知名作家金宇澄重回故里,作为一位“黎里人”,他将自己的书房设置于自家祖父的古宅内,临水的石板巷道东西朝向,朝阳夕阳都能探进巷道的石板缝里,而南北向的那些长达百米的弄堂,却显得尤其幽暗,深不见底,淹没在时间的记忆里。就在那条幽暗的“中金家弄”旁边,簇新白墙,富有现代风格的“繁花书房”如一夜花开,点亮了失落多年,笼罩在淡雾、灰瓦与暗墙中的古镇。

1969年,本名金舒舒的金宇澄,17岁开始便作为上海知青赴黑龙江农场务农,离开了江南,在东北生活了7年 —— 其间尝试调回原籍,曾回到祖父的故乡黎里短暂生活,1976年返回上海。他先后当过钟表仪器的工人、文化宫职员,其间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1985年,发表个人首篇小说《失去的河流》,并获得年度上海青年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东北的北大荒黑土地为背景,描述了上海女知青小雪在一次大暴雪中,为了追回马群,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黑土地的感人故事。此后,金宇澄担任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编辑,直至作为主编,其间大多数时间为他人做嫁衣,直至在家里的小圆桌上以“清明上河图”式全画卷般描述上海都市的记忆旧梦,融合现代白话与沪语的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梦醒的《繁花》一书,2012年在《收获》杂志首发后,响彻文坛。

我还没去过 Orhan Pamuk ( 奥尔罕·帕慕克 ) 的小说同名、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但这里真的是《繁花》的“繁花书房”。在书房内唯一写着不可坐的两把旧椅和中间的小圆桌更显珍贵 ——1951年,祖母从祖宅带到上海 —— 便是金宇澄在2011年后多年伏案,把电脑垫高在桌面写出《繁花》和《回望》的家具。

这三十年的编辑经历也赋予了他一种敏感,对于什么是值得写的确信。一日,他翻看父亲与三十年未能联系到的友人的通信,瞧见父亲对在抗战时期被日本宪兵抓走经历的回忆,并惊异于其中的复杂性与内容的生动。这些素材中不乏艰难残忍的东西,无论是祖宅的日益破败、因贫穷未能及时治病而死去的祖父、父亲的牢狱之灾,还是地下党工作的不易与后“文革”时期的牵连……个中细节有些是作为一个读者都会不忍卒读的回忆。而这些,却是“重口味”的金宇澄的宝贝。

<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现代商业

现代经济信息电话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