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青皮做肥料养花落实一号文件西安要建大
这是笔者在聆芯闻道的第43篇原创文章
春节前,疫情前,笔者的老朋友宋总从北京专程到西安与笔者探讨西安的现代农业发展。
宋总,做了32年的食用菌流通,是北京新发地的“钉子户”,笔者跟他跑过全国很多的食用菌大产地,参观过各地的食用菌工厂,他的“卖的多了买的就多了”“能挣定价的就不挣差价”“打工型一级批发是竞争中的王道”“用物理方法让不能远途运输的农产品变成可能”等等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时不时让我惊艳。常能想起有一年他来陕西,感叹我们为何不推出“火晶柿子冰淇淋”“核桃青皮天然染料”。
业内人称“蘑菇疯子”的宋总,建议西安上马两个农业工厂:大型食用菌菌包菌种工厂与非耐储运蔬菜工厂。
食用菌工厂包含:基料加工厂、菌种研究中心、菌包厂、冷库、食品加工厂、食用菌大棚、蔬菜大棚。食用菌基料加工厂可以把陕西的秸秆与果树树枝等变废为宝,菌种研究中心可以培育出营养高价位高的食用菌新品种,创新的菌包厂可以加工出菌包菌种一体包,创新的食用菌专用大棚可以做到全年化生产,出菇后的菌包从大棚清出后基料成为蔬菜大棚的肥料,蔬菜大棚的肥料(原菌包基料)从大棚清出后成为小麦田里的肥料或养花。食用菌工厂以西安为中心向农村供应菌包菌种一体包,统一回收。
非耐储运蔬菜工厂,是全国非耐储运蔬菜基地为采购地,在丰收低价大量收购,在西安的工厂切洗熟冻冷藏,在类似疫情的情况或菜贵伤民时,投放陕西市场。今年的一号文件开篇提到了疫情,提出提高城市应急保供能力。这也让蔬菜工厂化有了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我们还讨论了在西安建立预制菜工厂的方案,把陕西小吃推向全国;聊了聊让鱼不停游动的路基养鱼,陕西太缺鱼了。
我们推演了一下如果我们的食用菌工厂建立后,一个菇农在有一个棚的情况下,选择种雪莲菇的最低收入:雪莲菇每3个月1季,一年种4季,每季采购2万个带菌种的菌包(一个棚2万个菌包,每个菌包6±0.6斤,菌包到棚价每个最高6元),每季菌包总投入12万元。每季产量最低6万斤(每个菌包产菇最低3斤),每季最低收入18万元(按全部交给一级批发商的最低每斤3元计算),6万元毛收入。也就是说,按我们标准建的食用菌大棚,运转一年,投入12万元,毛收入最低为24万元。
西安地处陕西的中心,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能带动整个陕西三农的发展,而且工厂化农业带动的设施农业,不与粮争地,还可以发挥出空闲地、废弃地的能效。笔者一直看好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大棚的生产有电有水就行。笔者有时戏想,荒芜的产业园大楼改造一下,完全可以成为食用菌生产大厦。
最后,说一下设施农业。欧美等国家的的人对蔬菜的生长环境讲究可控性。设施农业最大的优点就是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不确定性,所有的设备设施和技术手段,都是为种植的农产品制造出更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创新创造最优化的植物生长的要素,再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和可控化。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欢迎留言探讨,欢迎关注聆芯闻道。
一家之言,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