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盏瓷片怎么养花寻秘碗窑薪火相传的土火艺
天地间但凡大美的事物,往往有着极简的外表,简单而不单调,朴素而非笨拙,有种回归自然本真的美,碗窑土陶便是如此。高坡上的黄粘土,在碗窑人的指尖滑动下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瓦罐瓷器。“农忙而耕,农闲而陶。”这应该是碗窑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走进碗窑村的小巷,黄土与烈火碰出的陶器数不胜数,烧土陶似乎成了碗窑人的信仰。碗窑人的浪漫就在于将纷繁至简的生活融入到土陶制作中,“土”与“火”的相遇亦是“生活”与“艺术”的交融。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坊间流传“蒋家蒋大瓮,孙家孙小瓯,刘家刘大坛……”无论是文火细烟中的陶碟陶碗,酒香四溢中的觥筹交错,还是银针白毫里的茶盏茶壶,种花种草时的盆盆罐罐,甚至是慎终追远里的祭祀器皿,都是碗窑人坚韧、务实的生活写照。
“凭君点出琉璃盏,去泛兰亭九曲泉。”碗窑陶器源于生活,点缀生活,具备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特点。香炉、花瓶、茶壶、碗、倒流壶……碗窑的产品是自然与民情内在和谐的体现。朋友曾送我一对产自碗窑的花瓶,正面的纹路从里到外,由密到疏,赤红的色彩如烧红的晚霞,我最爱轻轻敲击瓶的边缘,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陶泥,是火山赠与碗窑人的礼物,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从满足使用需求开始的,碗窑制陶的工艺既继承了传统技术又与时俱进,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赋予了美感,碗窑人家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碗窑人如土陶一般坚韧朴实,600年前碗窑人的祖先来到马站,与火山邂逅便形成了这“土”与“火”的艺术,土陶技艺薪火相传,“碗窑村”就此诞生,600余年的传承和发扬,碗窑土陶不但应生活之需走入百姓家,还在腾越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陶文化”。
《腾冲县志》曾记载:“陶器生产主要集中在马站区的碗窑,烧制土陶器,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大瓮、小缸、酱缸、瓦罐、花盆、大小碗、茶盅、菜碟、钵头、土头、香炉、灯盏等。除销售本县外,还运销梁河、盈江等县及缅甸。解放初期,该地烧坛罐的有46户,烧碗盏的有59户,有土窑5座,从业220人。1950-1951年,年烧坛罐40窑,碗盏110窑。1953年,烧碗盏125窑,坛罐55窑。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由集体生产,产品由供销社收购。”这样普通的陶器,对于腾冲当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为熟识的器物,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器物。对于人们熟视无睹的诸如饭碗菜碟之类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
碗窑在流传中已经成为了人们感知与怀想的一种温度,土陶承载了当地人一食一饮的日常和琐碎,亦承载了碗窑人热爱生活的深厚情感,如今的碗窑虽不及旧时规模,却传承着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当我们在面对一件最质朴的陶器时,也能心生感激的缘故。(张生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