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的养猫生活养花吸猫拖稿老舍原来这么有
30年代的北平,有青灰色的城墙,悠远的鸽哨声,胡同里错落的人家,还有住在丹柿小院里的老舍先生,他热爱栽花养猫,闲时逗鸟,笔下书写着这座旧城里的草木风物。
老舍
1899年—1966年
原名舒庆春
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
提起老舍,大多数人总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笔下众多的经典文学人物:命运坎坷的祥子,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李四爷,经营着裕泰茶馆的王利发……
他笔下的众生相,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然而这位文坛大师,描绘起自己的生活也同样生动有趣。
在老舍的笔下,难得的烦恼是“小猫上房,金鱼甩子”(《我的理想家庭》),天大的快乐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落花生》),他提倡一种简单又自在的生活方式,后世读者读之,也往往心向往之。真正的老舍,幽默、平和,从容不迫而又不失人间烟火气。
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在《自述》一文中,老舍诚诚恳恳地描述着自己的苦恼、欣喜、面对苦乐时的态度,更发出了“愿成为文艺之林中一株有出息的小树”这一真挚的表白,而其四十岁时写下的一篇自拟小传更是充满了一种自嘲的幽默: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未得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已不可能。
老舍的爱好
在《养花》、《猫》、《小动物们》等散文中,不难看出老舍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闲时养花逗鸟,偶尔“不务正业”,将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更是总结出了老舍的爱好:
“打拳、唱戏、养花、说相声、爱画,画是名词,不是动词,爱画、玩骨牌、和孩子们交朋友、下小馆、念外文,写字、养猫、旅游、行善、给别人起名字、自己动手给人温暖、收集小珍宝,解剖自己……”
这样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老舍先生,难怪笔下的文字总是这么妙趣横生~
不一般的催稿信
翻阅老舍的散文,不难发现他的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老北京式的闲散劲儿,在《忙》一文中,他就如此说道:“懒,在现实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并不比忙坏”,习惯了“懒”的老舍,自然也免不了被催稿。
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像诗一般的答催稿信,诗曰: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这首答催稿诗,有点戏曲味。不用解释,编辑催稿的“苦相”,以及作者的自谦跃然纸上~
老舍的教育哲学
对于教育孩子,老舍先生也有一套独特的哲学,他从不苛求孩子们要有多么伟大的成就,而是由他们在家庭的爱中自由生长。
散文《文艺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有了小孩以后》记述了不少和女儿小济、儿子小乙之间趣味横生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而小女儿舒立所记录的这段生活趣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了一个慈爱、幽默又与众不同的父亲形象:
小学四年级有一次考珠算才得了四十分,不及格。这是我自上学以来最坏的分数,我心里很难过。
回到家哭了一鼻子。吃午饭,母亲问我怎么了,我不肯说。因为我知道母亲从来要求子女门门功课百分。这回才考四十分,准挨骂不可,别自讨没趣。
吃完饭,趁母亲不在,父亲再问我时,我才坦白考试得了坏成绩。
父亲听后不但没批评我,反而很幽默地说:
“四十分不算少了,我小的时候算术学不会,考试时压根儿算不上来,尽捡别人的废卷子,签上自己的名字,把卷子交上去,还得不上四十分呢!”一席话说得我破涕为笑了。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在老舍的笔下,一草一木皆可把玩,平凡琐事都有情趣,他以平和的心书写着世间风景,终于将生活的苦酿成满纸甘甜的余味。
来源: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