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老爹养猫60岁老爹扫大街救儿一年玉米
“我特别想当一名医生,可以让那些病人不像我爸爸这样痛苦……不像我们一样再变成这样子……”
安阳10岁的小女孩紫一(化名)眼中闪着泪花,给爷爷讲述着她的理想,小小年纪,似乎已经尝尽了疾苦……
她读小学五年级,是一名“学霸”,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奖状,几乎每一张都写着“第一名”。她说她以前的梦想是当个作家,爸爸生病后她经常看到爸爸肚子上插着管子,很痛苦,她就改变了自己的梦想,长大要当一名医生,给更多人治病。
(紫一放学后经常跑去照顾爸爸)
(紫一的奖状,大多数都是第一名)
紫一的爸爸叫华会(化名),1988年人,过完眼前这个春节就33岁了。可是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并不能像同龄的其他父亲一样,给孩子一个坚实的臂膀,紫一也已经很久都没能像以前一样围着父亲嬉戏打闹了。
华会原本是一个打工族,贴地砖,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可他在2019年9月确诊慢性肾脏病5期,即是俗称的尿毒症,赚钱养家的活儿就此搁浅。一年多来,华会的妻子丽娟(化名)带着他在多个医院间辗转,从当地县医院到濮阳市人民医院,再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再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他们在2020年10月凑够了手术费,华会于10月6日晚上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丽娟说,手术很顺利,家里公公婆婆也都很欣慰。
“可哪里知道手术后还要花费这么多,每周都得去一次医院,差不多一个月还要住院治疗一次,就算情况乐观,一个月也得1万多,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两个孩子还小”,话语间丽娟泪如雨下……
丽娟绷不住了,一年多来丈夫华会治病已经花费了50多万元,家里为此还欠下了40多万的外债,丽娟太累了,她不知道她还能不能再给丈夫找来续命的钱……
根据医生介绍,除需要终生服药外,接下来最近这三年都要这样频繁到医院治疗,保守估计还需要50万元左右。
邻居都说丽娟一年多来操持太多,这一年多来都是她一个人带华会看病,但她很乐观,总是给公公婆婆报喜不报忧,生怕把多病的二老再愁出个病来。
丽娟的公公老华今年60岁,是一名退役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今已有30多年的党龄。
老华说过去再苦再累都没流过泪,如今儿子成这样,一想起就忍不住哭,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他总是天没亮就拿起扫把出门扫街,每个月可以给儿子挣500元。
老华家里有6亩地,为了给儿子治病,每次粮食打下来都全卖掉,可一年的玉米也只能卖5000来块钱,只够儿子去医院一次。其他粮食收入也是微薄。
看着公公操累,丽娟很过意不去,2020年秋末因为收玉米、卖玉米,公公累得肺气肿加重,在当地乡医院住院半个月。丽娟为此总觉得亏欠公公。
婆婆今年也60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右腿关节长有骨刺,丽娟每个月还要带婆婆去医院调药,为了减轻婆婆的疼痛,丽娟还给婆婆买了电动按摩仪。
丽娟与丈夫同岁,结婚十年多,丽娟从一名代课教师到一名家庭主妇,甚至丈夫华会生病一年多,丽娟都从没有过怨言,她还不断安慰公公婆婆别操心、照顾好自己,却独自一人承受这一切……
2020年秋天,当地村干部给她送来了“孝媳妇模范”的荣誉牌,看到牌子她笑了,她感谢亲邻的夸赞和政府的褒奖,她也感谢村干部帮他们办理了低保,她知道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腊月十三,小雨夹杂着雾霾。坐了3个小时的长途车,丽娟带着丈夫华会来到了郑州。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郑州了,只记得这又到了华会去医院的日子。
一到郑州,丽娟就带华会直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院对面找了间小屋,要在这儿租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去医院给华会复查。
虽然天气阴郁,但丽娟的心是晴朗的。看着华会一步步好转,丽娟说:“万里长征已经走了一大半,希望来年越来越好,吃再多苦都值得!”
只是,已经为治病欠下40多万元外债的这个家,仅凭老父亲每月500元打扫卫生挣来的钱,和每月五六百元的低保补助,该怎样继续接下来的“医疗长征路”呢?
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
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查看详情进行捐助
如不能识别,可将二维码保存到手机相册,打开扫一扫,从相册中选取二维码进行扫描识别。该项目由河南省公益文化传播基金会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轻松公益平台”发起募捐,并负责项目的审核、执行及信息反馈。该项目最终解释权归河南省公益文化传播基金会所有。监督电话:0371-63719959。
“感光计划”为公益摄影师、慈善组织、募捐平台搭桥,发布困境家庭的图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该计划是由今日头条携手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联合发起的图片公益项目。如有困难,可私信“感光计划”官方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