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室内装潢

古代的时候他们养不养狗都说人不如宠其实早

发表于:2024-11-14 17:39:04 来源:宏馨资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宠物的声音,有由马伯庸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 “宠物”。还有《亲爱的热爱的》电视剧中佟年送给韩商言的小猫。对于我们而言,宠物不但具有欣赏价值还具有陪伴价值,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微博中看到一条和唐代的宠物有关的评论,让我对其有了很大的兴趣,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宠物的历史。

宠物的早期历史:原始狩猎时期,开始流行饲养宠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稳定性增强,促成了原始经济的形成。《杂文·象耕鸟転辨一首》中有记载舜在耕作时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巧”。早期宠物性是由家畜性转变而来的,不能作为烹饪食材、役使劳作的动物,其观赏功能和陪伴价值逐渐增加。相传在黄帝的园圃之中,就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

先秦时期,宫殿中饲养多种鸟兽。

卫国国君卫懿公喜好养鹤,并且到达一种痴迷的境界。在《左传·闵公二年》有相关记载“卫懿公好鹤, 鹤有乘轩者。”不但为鹤打造专属的住所,还请名厨为鹤烹饪专属的美食,甚至按品质和体姿,将鹤封为不同官阶,享受相应俸禄。古来今往,也就是所谓的“人不如宠。”

鲁国大夫臧文仲则好乌龟,在古代乌龟常常为占卜的载体,在贵族阶级中对于乌龟十分的尊重。《论语·公冶长》中记载“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讲的是臧文仲养了一只大神龟,用祖庙的装饰来供奉它。“山节”指刻成山形的斗拱和“藻栎”指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两者都是天子祖庙的装饰,象征高贵的身份。

秦汉之际,宠物风气影响之广。

在百姓中不乏“斗鸡走马,六博踢鞠”之辈。不过在那时候这是一份有前途的工作,绝非无所事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宠物多是马、象、虎等大型兽类。在宫廷甚至有专门负责养狗的官员,所养之犬就是用于满足皇室的狩猎娱乐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爱宠之风之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鹰、犬、虎、猿、狮、象、马已作宠物饲养,同化鹤、化雀、製鶴、长鸣鸡等非食用目的的禽鸟的饲养増多。在文献中有记载,魏明帝命建“灵禽之园”,饲养由异域诸国所献鸟兽,进贡之人也能得到大量赏赐;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入园就跟看到亲人一样快乐,这地位是要比后宫佳丽还要受宠啊。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爱宠如命的一个典型代表,《晋书》中有记载“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他生性喜爱鹅,会稽郡有个寡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

还有个传闻,有个老道士想要得到王羲之手里的《黄庭经》就饲养了一群品质优良的鹅,每日在王羲之和友人出游的必经之地放养,果然引起了王羲之的注意。道士告诉王羲之可以将其送给他,只要手写一份《黄庭经》便可,王羲之欣然接受,笼鹅而归。这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嘛。

唐朝宠物的盛行:唐朝的宠物饲养呈现全民盛行的局面,宠物饲养之风兴盛于皇室贵族阶层、文人士大夫,甚至是普通百姓之间,使中国的宠物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有研究表明“宠物的饲养和管理过程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进而会对特定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等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形成特定时期的宠物文化。”是否觉得十分生涩难懂?接下来和大家谈谈其中的缘故。

在政治方面:由于在饲养宠物过程中,容易有潜在的危害,所以唐代统治者对宠物致害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范。《唐律疏议》中也有很多关于动物致害的法律规定,私人驯养的动物损伤官府或私人物品的,“偿所减价,畜主备所毁”。饲养动物在逃逸期间,使盐宫运吏物品受伤的“减罪二等,各偿所损”

在经济方面:唐朝的宠物盛行很大程度上和儒教、道教、佛教有关,唐朝时道教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文人雅士描绘吟咏的诱导及宗教因素的刺激,导致唐人对宠物的需求日益扩大,并且使得宠物的价值提高,唐代的宠物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在文化方面:一方面随着唐代宠物饲养活动的兴盛,出现了一大批善驯禽兽的专家,使得人们对宠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人们对饲养宠物从娱乐消遣转为了精神抚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宠物人士的增加,历史上关于动物研究专著随之出现并趋于不断丰富的状态,促进了动物文化研究的发展。

宠物的大量饲养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唐人的娱乐休闲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大量无实用价值的宠物的存在,消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助长了奢靡享乐的不良之风。

唐朝宠物的举例:借鉴古代存在的动物分类方法,可分为虫、鱼、鸟、兽四类。在《诗经》中有蠢斯、冀、絡、疆等动物五十种。《尔雅》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五种。而唐人饲养的宠物更为多样,飞禽、走兽、鱼整、昆虫都在其列。可谓说是丰富多彩,今天先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

家犬:根据儒家典籍《礼记》所述,古代的犬可以按照用途分主要有两种:守犬,守御宅舍的狗;田犬,田猎所用的狗。唐朝的人善于养犬,甚至还总结出一些驯养方法和技巧。在文献中记载唐禁军大校齐琪,养了四只上好的家犬。平时禁军将军利用梁肉、烧饼作为诱导的食物来驯犬,并有“犬则摇尾俯首,若怀感激尔”一说。

家犬

京巴犬:又称北京犬、宫廷狮子狗,是中国古老的犬种,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据说是当年玄奘从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中宫廷贵妇所逗弄的,就是宫廷狮子犬。其憨态可掬,忠诚温顺,十分惹人爱。

《簪花仕女图》

鹦鹉:色泽艳丽,聪明能言,深得唐人喜爱。在唐朝由于武则天十分喜爱一种鸟类,所以给其定位为,代表具有忠孝仁义的美德和极高的佛慧。古人的诗句就常常以鹦鹉作为赞美的对象,例如胡皓的“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鹦鹉

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被称为“战伐之神”,象征权势和尊贵的地位。史料《经》所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在传闻中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白虎

唐朝宠物的饲养:在宫廷中的宠物,常常喂养鱼肉、钟乳、玉屑等珍贵美食,使宠物的声音愈发清亮,色泽更加鲜艳,果真是人不如宠啊。

唐朝“宫廷象”的饲养主要由太仆寺及其下的“典履署”和“尚乘局”负责。在《唐六典·太仆寺》有相关的记载:“凡象一给二丁;日给稾六围;稻、菽各三斗,盐一升”。也就是每头大象有两名服役,每头给植物的茎秆六把,稻和豆子各三十升,固定给盐一升。

唐朝“宫廷马”的饲料草粟,由皇家林苑供应,由尚乘局典事掌粟和草,“凡巧马给料,时为差”。春、冬季节每天给六把嵩,小米十升,盐两盒;秋、夏季节每天给三把嵩,小米五升。除此此外,均配备兽医,以及时治疗马病。

与宫廷相比民间驯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没有宫廷那么的奢侈讲究。

民间“犬”在民间饲养最多,一般直接以人的食物为参照来喂养。在《玄怪录》中有记载“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可以看得出来,爱狗的思想从古代就一直被延续下来。

在唐代之前,宠物主要是社会上层贵族们的玩物。盛唐之时,饲宠之风从王公贵族阶层扩展到文人、大夫之流,甚至庶民之家都有养宠物的影子。在浓厚的宠物文化氛围给唐人的精神文化和休闲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当今社会人们常说“人不如宠”,未曾想在古代就是如此。叮叮当是爱宠之人,爱宠物但不应宠溺于物,大家注意适当的爱宠。我们除了宠物的陪伴,也要多多关心身边的亲友。

关于我们现在身边小宠物的小故事,你们有什么想和叮叮当分享的呢?在评论里告诉我哦。如果你是一个爱宠物、爱生活、爱历史的人,关于叮叮当小阿姨,给你更多不一样的惊喜哦。

交通科技与管理期刊官网

现代物业杂志社

美与时代

IT经理世界杂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官网

丝网印刷杂志

花溪杂志

运输经理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