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人上网课你永远不知道云那端老师们为上
看美图、戳视频,云养猫、云养狗的生活早已开始流行。而疫情的来临更是让人发现,网络一线牵,原来一切皆可“云”。尤其云上课,让各大高校老师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生生从“一线教师”修炼成了“当红主播”。
比如这位为了上好网课,连家里的浴室门和拖把都不放过的网红王老师;
再比如这位由于搞不懂直播软件,不小心将美颜效果开到最大,让全班同学瞻仰着他粉扑扑脸的和蔼可亲的中年男老师;
上课不易,上网课更不易。由于老师们缺乏在线教学的经验,“网课翻车现场”等诸如此类的调侃纷纷上了热搜。比如一堂课45分钟,调试设备半小时。直播授课老师疑问三连:
结果,一堂课都快上完了,还有同学没进直播间。
卡顿、掉线、无人回应,尽管云课堂偶尔的“现场翻车”搞得人捧腹大笑,但你知道云那端的老师们为顺利上好一节直播课,有多努力吗?
试讲测试、整理教案、研究录屏、下载上下课铃 北大这届数院教授有点忙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悠扬的上课铃声。自从学校决定延迟返校时间,北大数学院的老师们就快速投入线上教学工作的广泛调研探讨中。面对数学这种需要演算逻辑和不断猜测与求证的思维过程的学科,云上课真的困难多多,例如:
如何在线上实现“写板书”?
家中网络不稳,不时地卡顿影响推理过程的连贯性怎么办?
没有手写板,怎么在屏幕上写公式?
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将数学知识的“大黑板”搬上云端,给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网络教学环境,北大数院的老师们开始群策群力,利用微信群讨论与分享各种线上教学经验。
数院老师们在群中分享线上教学经验
试讲测试,深夜忙碌备战,根据线上授课特点重新整理教案,在种类繁多的新技术中进行挑选实现不同平台空间的优势互补,北大数院的老师们正努力创造云端教学拟态环境,以期为学生们带去更好的课堂体验。
教室直播、录屏答疑、建微信研讨群 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数院老师们通过不断交流和学习新技能,迅速进阶成为网络主播,不论是教室直播、录屏答疑,还是建微信研讨群,为了那一份敬业心,他们使出浑身解数:
习惯黑板教学的王诗宬院士,常常独自来到学校,面对空空的教室开展自己的线上教学工作。正如他平日上课那样,在黑板上一边手写板书一边授课,通过“北京大学直播课堂”系统将课程直播给同学们,或是由学院工作人员录制并剪辑后放在学院内网上,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课程。没有学生的教室虽然会有些许不习惯,但这并不影响他上课的状态。
王诗宬院士正在空空的教室录制网课
阳恩林老师和杨静平老师则选择在各类平台上直播课程,恩林老师会将屏幕作为整块黑板,一边演算一边授课;
阳恩林老师将整个屏幕作为黑板
静平老师则习惯在屏幕上播放制作好的PPT,再利用手写板在PPT上标记重点。
杨静平老师一边标记PPT一边授课
为避免卡顿的情况发生,邓明华老师则会选择录屏的教学方式,他带领教授概率统计B的张原、葛颢等几位老师们一起,分工合作,把课件页面、屏幕手写计算过程和声音录下来播放给学生,每个老师录1-2章并线上答疑,组织得有条不紊。
张原老师将演算过程与讲解录屏
邵嗣烘老师还将自己手写的电子教案制作成PDF发送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及温习。
邵嗣烘老师将手写教案做成PDF
为了更良好的研讨氛围,周蜀林老师则选择了建立了微信群研讨的方式来进行线上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提问与共同探讨的机会,也更方便地老师发送资料。
周蜀林老师的微信群研讨课程
“停课不停学”,为了学生们能够顺利上好网课,北大的老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终于在一路升级打怪后,132门数学课程如期上线,其中除了本院系的课程,还为全校其他多个院系开设了数分、高数、高代、线代等27门数学课以及3门全校通选课。
疫情阻隔了师生相聚的脚步,却阻断不了数学人思想的碰撞。相信春回大地再相聚时,师生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段温暖坚定的时光和此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