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朋家电器维修我心中的安徽文化征文丨无边
无边岁月亦留影
——胡适和他的湖州朋友
作者:徐勇
“我的朋友胡适”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胡适,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文学革命”的先锋,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真个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至很多人都以结识胡适为荣,“我的朋友胡适”风靡一时,引来众多粉丝。
胡适的朋友中也有湖州的朋友,这些湖州朋友有任鸿隽、许朋非、张善扬、陈其采、戴季陶、钱玄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朱家骅、陆志伟、胡世泽,而胡适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同为康乃尔大学的同学任鸿隽。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祖籍浙江湖州菱湖,出生于四川垫江。1907年初,赴上海,进入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和张奚若、杨杏佛等同学来往密切,常在一起谈论时事,向往革命。
此时胡适也在中国公学求学(1906-1910),胡适在此结识了王云五、朱经农、杨杏佛、饶毓泰、张奚若等人,和任鸿隽也相识。任鸿隽赴康乃尔大学学习是在1912年10月,和杨杏佛同入康乃尔大学,学习三年后毕业于文学院,实际上所学则偏于化学、物理。
任鸿隽在康乃尔大学期间,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他是“科学救国论”的首倡者。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4年,1915年1月《科学》月刊正式出版。任鸿隽为董事会会长兼科学社社长。
这个时期的任鸿隽,还主编《留美学生季报》,并与胡适过从甚密,他和胡适、赵元任、杨杏佛等先后同学,一起参加许多活动。又为文学革命问题讨论、争辩。1916年,任鸿隽和梅光迪、杨杏佛曾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问题和胡适发生一场激烈的辩论。
任鸿隽是激发胡适文学革命热情的朋友之一,任鸿隽的夫人陈衡哲(1890-1976)也是胡适留美时的好友,写了最早的白话文作品,她是明确支持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朋友,任北大历史学教授,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他们三人在美国留学时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夫妇俩与胡适一家是极要好的朋友。胡适曾有新诗《我们三个朋友》(1920年8月22日),吟咏他们的友谊。胡适还把自己的女儿取陈衡哲笔名莎菲的谐音(Sophia)字名为“素斐”,不幸,他的女儿素斐五岁时夭折。
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湖州同学还有许朋非,许麟拔(1889-1946),原名许政,字双喜,又名许朋非。许朋非出自湖州小西街的望族许氏家族,其先祖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徽州迁居湖州。
这个家族最著名的就有许玉农,是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好友。许朋非与其弟许麟振是双胞胎,其父英年早逝,在祖母的悉心教诲下,品学兼优,1906年兄弟二人一起考入中国公学,攻读理化专业,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享有盛名的胡适、刘湘此时也在中国公学,和许朋非成为同学。
张善扬是湖州乌程人,字赉卿,他在湖州府中学堂求学后到上海,被选为1909年赴欧美各国官费留学生,到美国学习电器机械,他在美国留学的是纽约州绮色佳城(Ithaca,今译伊萨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rniversity),胡适是1910年公款留学第二批留学生,在康奈尔大学修读农科后转入文科。
张善扬和胡适同学应该是在此时,其回国后任新通公司经理,在天津代理了许多著名电器如欧蒂斯(又译奥的斯Otis Elevator)等,住在天津一幢很时髦的公寓里,交际甚广,和张学良、赵四小姐熟识。
1927年9月12日,陈其采送给胡适一张戎装照,以存纪念。在胡适的朋友中不乏军人,陈其采此时已在浙江财政厅长任上。
陈其采(1880-1954),字蔼士,别名涵庐,其二兄就是辛亥革命首功之臣的陈英士,陈其采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官费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四年后以第一期步兵科第一名毕业。
回国后,积极发展革命力量,任北京中枢军咨府第三厅厅长,掌理全国新军及调度,兼保定军官学校监督。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大总统府咨议兼江苏都督府参谋厅长,以1912年为届,陈其采前期从事军事,后期活跃在金融财政界,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江海关监督、江苏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31年3月任国民政府委员,首任主计长。
戴季陶(1891-1949年),是出生于四川广汉的湖州人,署名往往是“吴兴戴传贤”,他1930年代任考试院长时赠送了一张工作照片给胡适。
戴季陶曾赠胡适一幅对联:天下文章,莫大胡适;一时贤士,皆出其门。戴季陶早年留日,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美国学者克罗泽曾说:“孙中山前期依靠三位广东人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后期依靠三位浙江人陈英士、张静江、戴季陶。蒋介石则是一匹黑马。”这三位浙江人都是湖州人。
钱玄同(1887-1937),原名夏,自号疑古玄同,浙江湖州人。钱玄同和胡适是《新青年》时的同道,同为轮流主编之一,又同为北京大学教授,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互为响应,影响巨大。钱玄同是国学大师、中国拼音文字的奠基人。
五四前后的北大,著名的教授有“三沈三马二周”之称,“三沈”即祖籍湖州竹墩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他们和胡适同为北大文科教授,胡适和沈尹默还是《新青年》的轮流主编,同时,沈尹默也是新诗的实践者,现代第一首散文诗就发表在《新青年》上,开启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湖州吴兴白雀瑶阶坝人。1917年德国留学回国后,经老师沈尹默推荐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胡适在北大期间和朱家骅多有往来。朱家骅又曾两度任教育部长,又是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院长,和胡适同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无论公事,还是私交,他们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频繁的。胡适在北大出任校长时,一度因政局混乱,学运高涨而欲辞职,为朱家骅竭力劝止。
陆志韦(1894-1970),湖州南浔人,是中国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这是一张张子高、陆志韦和徐则陵的合影照片,胡适收藏,陆志韦1920年回国后,先在南京任教,1927年赴燕京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长,1934年任燕京大学校长,自此长期在北京,胡适是1932年初由上海到北京的,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直到抗战爆发,担任驻美大使,他和陆志韦交往应该在这一期间,当然也不排斥在其它时间相识的可能性。
胡世泽(1894-1972),湖州埭溪人,现代著名外交家,胡世泽长期担任驻外使节,参与重要外交事务,可以说是民国外交的见证人。
他和胡适的相识交往应该是胡适赴美担任大使和卸任后在美重过学者生活期间,有一幅著名的照片,即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合影,这一年联合国成立,前排右四是胡适,左二是中共代表董必武,左五顾维钧,左六宋子文,宋子文后站立者为胡世泽。
胡世泽是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在联合国创立了国际托管制度,推动联合国托管部的建立,促成了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是世界知名的外交家。
雷震(1897-1979),湖州长兴人,191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三中学,赴日本留学,1927年下半年从政,曾任南京市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等职。
1949年11月,和胡适等人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在台湾倡导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独裁,受到国民党打压,被判入狱十年。他和胡适、殷海光等人都是倡导民主自由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
上述胡适的湖州朋友中,张善扬、许朋非、陈其采、沈尹默、钱玄同、朱家骅、雷震都出自湖州中学,或为学生或为师长,这也体现胡适交往面的广泛,而以知识界人士为多。
作为一个时代的风标,胡适并没有为历史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