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世界杯笑话在潮汕其实人人都会说外语
其实我们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讲外语,每个人从儿时就都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几个外语词。
大家也许会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可不是吹牛逼,毕竟潮汕方言中有着许多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代表着潮汕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举举例子。
潮汕人说英语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语借词大多都是间接借用,因为过去有很多潮汕人移民到东南亚和香港,所以他们会从把东南亚和香港学到的英语带回潮汕。
上次世界杯期间,有一个潮汕话笑话。
有老外来到汕头的酒吧看足球赛,看完后感叹潮汕人看球素质极高!他说:“大家叫服务员,都叫‘dear’(音译弟啊,英语原意为亲爱的),显得特别亲切!不论多臭的球,他们都不骂,只大声说‘poor ball ’(音译扑母,英语原意为臭球)。球出界了,他们拍着大腿说:‘outside!'(音译沤屎,英语原意为出界)!”
其实在这个笑话中最后的“沤屎”真的是英语“outside”的音译,它在潮汕最早的使用就在球类活动中,当球出界时,人们便会说“沤屎”,后来引申为差劲的意思。
潮汕话的“沤屎”来自英文“outside”
因此大家别把“沤屎”当成一个多么肮脏的词,其实就是一个英语单词。
同样的词语其实还有很多,“啰哩”就是“lorry”,英语原指货车;“述球”的动作叫“述”,英语单词是“shoot”或“shot”;“肉”是英语单词“net”,就是网(名词),触网(动词),“实巴拿”或者“士巴拿”(sig8ba1na5),扳手,英语为spanner,像此类的词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介绍。
潮汕人说马来语潮汕话借用外国语种的语种其实并不是潮汕话,而是马来语,因为潮人“过番”最多的地方是流行马来语的东南亚。
那么我们以一个词作为例子来解释吧。潮汕三市的老城区都有面积不小的骑楼,而骑楼下可遮风挡雨的人行道则被潮汕人叫做“五脚砌”,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呢?
潮汕话的“五脚砌”源自马来语
原来是因为骑楼下人行道的宽度固定为五英尺,而英尺在马来语中的发音则是为“kaki”,所以潮汕人便称之为同音的“五脚砌”。
再以一句潮汕歇后语为例:青盲擎手电——在人需甲,意思就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爸,我一定行的》剧照-水鸡叔与狗哥用潮汕话在对戏
需甲在潮汕话中的意思就是喜欢。那么“需甲”的来源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因为早马来语中,喜欢一词的发音为“suka”,所以在东南亚的潮汕人便把这种读法带到了潮汕。
潮汕人说泰语泰国作为潮汕人的移民大国,泰国番客曾经把很多泰语借词带到本土的潮汕话中,我们可以同样举个例子剖析一下。
比如潮汕的鱼饭中,有一种鱼被称为“巴鳞(巴浪)”的鱼,发音为【ba1 lang1】,其实“ba1”是泰语鱼的音译,“lang1”是潮汕话“鳞”,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是泰语和潮汕话的结合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泰语被拿到潮汕话中的应用。
《爸,我一定行的》剧照-锦标叔与“父亲”在对戏
旧时代不少流行的泰语借词,虽然不少已经淘汰了,但是我们生活中多少还是有些存在的痕迹。
潮汕人把行李箱也成为“咭哔”,发音为【gag4 big4】,这个音其实就是泰语中行李箱的发音。而潮汕人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沙茶,发音为【sa1 dê5】,就是从泰国传入,因此这个发音本来就是从泰语借来的。
潮汕话的“咭哔”来自泰语
这就是潮汕人日常用语中借用得最多的三种外国语种,英语、印尼语和英语,而所谓的借用往往是相互的,正如现在的泰语和印尼语种,也存在着大量的潮汕话。语言的发展就是这样交融的一个过程,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如果没有交融,没有学习,那么就没有变化,那么就永远停留在过去。潮汕的很多事物其实也得有人去革新,以潮汕的影视为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夏雨来》和《个银二粒》中。潮汕的影视人需要把潮汕文化与外部世界交融,用新的展示方式去描述潮汕,传播潮汕。
来源:万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