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寂寞讲育儿孩子不听话你的反复唠叨对娃
“孩子觉得父母唠叨”这件事应该是不分国界的,孩子对于父母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过耳不过心,有时候实在厌烦了还会对着干;“忍不住对孩子反复唠叨”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孩子不听话就越发担心,不停叮嘱,于是亲子矛盾没有解决,双方还陷入了沟通的恶性循环。
上周约朋友出来吃饭,朋友带了她三岁儿子乐乐一起来。我蛮喜欢乐乐的,他继承了妈妈优良的外貌基因,肤白大眼,笑起来还有两个小梨涡,但是这个小朋友并没有像他看起来那么乖巧可爱,一整晚的吃饭时间,他都在玩,他妈妈在旁边不停叮嘱他:“不要玩了,快快吃饭哦”“乐乐,你不准跳下椅子去玩,你这样会打扰到别人吃饭”,“你再不吃饭,一会儿我们吃饱了,不等你哦”。
但是,无论怎么说,乐乐都不听他妈妈的话,其他事情愿意做,就是不肯好好坐着吃饭,不是在玩手里的餐具,就是闹着要看手机,要么就不停地在餐厅溜达,好几次都要他妈妈去把他抓回来,直到他累得睡着了,朋友才能喘口气。
我问朋友,乐乐在家也经常这样吗?朋友无奈地说:“是的,他在家也不听我们的话,和他沟通进行不下去,简直心累”。
对于“孩子总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的情况,相信很多家长对此都有共鸣,家长们都觉得孩子难教,不愿意听就算了,还要气家长。难道孩子三岁就到了青春叛逆期吗?孩子不听父母的话都有哪些原因呢?
一、孩子不听父母话的原因有哪些1、父母对孩子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楚
有时大人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会习惯使用自己熟悉的交谈方式来表达,忘记了孩子和大人的思维不一样,可能无法清晰准确地理解父母想表达的意思,家长也没有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话讲得不清楚,孩子就没有办法记住,记不住自然就不会听话去照做了。
2、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态度过于强势
父母对孩子的一向秉承的原则就是“我是你妈妈/爸爸,你要听我的”,所以,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带上命令的口吻,面对孩子时,把位置和姿态放得过高,孩子在和父母的相处里只感受到了“命令”和“服从”,孩子的想法得不到表达、要求、满足,委屈无法宣泄,这时候就算孩子年龄小,也是会对父母反抗的。
3、父母在聆听的方面没有做好榜样
也许父母们没有发现,其实,孩子是对父母表达过想法的,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交流。但可能是因为在每一次表达的时候,都被父母打断,或者是没有被父母重视,他们的想法没有人聆听,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聆听所造成的影响是,孩子也不愿意听父母讲话,甚至他们可能会想,你们都没听听我的话,我为什么要听你们的话?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不听父母的话,也不会随便就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凡事皆有因,家长们遇到问题后,不要只抱怨孩子的不贴心,还要仔细分析原因,及时止损减少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亲子关系恢复和谐欢乐。
二、父母反复唠叨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1、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的反复唠叨,其实在某一个角度上来说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因为担心孩子、不觉得孩子能做好,所以,反复叮嘱。不仅仅是孩子,就连成年人也会对“啰嗦”和“不停重复”感到厌烦,当孩子发现即使他们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还是无法让父母停止唠叨后,可能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阻止,比如不再听父母的话,甚至和父母的要求反着做等等。
2、会让孩子陷入自卑情绪
反复唠叨也是一种否定,首先,父母唠叨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情绪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父母的唠叨包围,心情肯定不会好,加上孩子做得好父母唠叨,做不好也唠叨,孩子始终无法得到肯定,又长期被处于低落情绪,这样很容易就陷入自卑情绪。
3、会让孩子变成悲观主义
有些父母把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情拿出来反复唠叨,甚至会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产生担忧,于是又进入唠叨模式反复叮嘱孩子。孩子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就很容易陷入对过去事情的纠结,同时对未来的事情,则是持有怀疑态度,比如在学校参加活动,还没有参加就会想如果表现不好怎么办,会不会被其他同学笑话等等,严重的甚至会想:“我不会参加的,反正参加了也是输”,孩子就这样变成了悲观主义。
唠叨不仅会让孩子厌烦,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当语言不管用,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时,父母有没有尝试过用肢体语言或者其他信号来辅助与孩子的沟通?肢体语言、生活小习惯等,都属于“非语言信号”,“非语言信号”有时比语言的重复更能让孩子接受。
三、父母合理运用“非语言信号”,跟孩子沟通并不难1、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固定的事,形成习惯后,他们就很容易对“动作”和“事情”产生联系,比如,每天到了洗澡时间,家长就去帮孩子拿好换洗衣服并交给他们,他们对“接过衣服”和“洗澡”这两件事情产生联系的时候,就知道洗澡时间到了,抵触情绪会相对减少,父母也不用多次口头提醒孩子,类似的例子还有洗手吃饭、关灯睡觉等等。
2、肢体语言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有时候孩子闹脾气、不听话,都是在表达委屈和不满,这个时候他们是听不进任何劝导的,只想父母好好安慰他们。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每次孩子情绪起伏大的时候,父母的拥抱能让孩子快速稳定情绪,这就是肢体语言的力量。
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辅助交流的进行,比如孩子需要鼓励时,拍拍他们的后背;不赞同孩子做法时,对他们抿嘴摇摇头等,这些肢体动作信号有时候比语言来得更让孩子信服。
3、以平和姿态和孩子眼神交流
在观看美剧《小谢尔顿》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暖心的细节:在谢尔顿的家里,无论是父母与孩子、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谈话,向谈话的人表达需求时,另一方就会马上停下手头的事情,比如马上关掉电视机,然后调整姿势与对方对视并静听对方说话。
但是,在中国的家庭里,一般很少会对视静谈,都是一边忙碌一边交流,甚至不停地在家里移动。眼神交流是一种鼓励,父母和孩子对视,不仅能够让孩子注意力集中,还可以鼓励孩子发表意见,是非常有利于与孩子的一种“非语言信号”。
父母的反复唠叨,看似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但是对于当事人双方来说,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唠叨不仅会影响孩子在家庭的生活,还会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和心态的形成造成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非语言信号”则能够避开唠叨,让父母与孩子重新进入和谐沟通的相处模式。
家庭教育往往是辛苦又艰难的,不仅延续的时间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遇到的问题还会不停更新,所以,作为孩子的领路人,父母应该要更加乐观积极,这样才能传达给孩子更好的情绪,让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中的难题。
今日互动话题:你也经常对孩子“唠叨”吗?你的孩子对此有没有感到不满?你是怎么解决的?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