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育儿教育如何更好培养孩子的兴趣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不肯读书,怎么办好?我小时候可喜欢读书了,为什么她就不肯。"表妹和我抱怨。
我一直知道表妹想让她的孩子喜欢读书,可是每次她的孩子看到表妹拿书来就跑开。有一次,孩子还发脾气把书扔掉。表妹气得说:"再也不让你看电视了。"没想到孩子就哭得更厉害。
孩子如此大发脾气,当表妹已经心灰意冷觉得孩子没救的时候,妹夫又带着孩子看起机器人的绘本。这让表妹十分头疼,也对自己十分失望。头疼的是,妹夫没有带孩子提高阅读兴趣,只是随便孩子翻翻书,失望的是自己管不了孩子。
很多家长也为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感到头疼,常常为孩子的"不感兴趣"犯愁。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呢?教育专家说,家长应该站在"自由"和"强迫"之间。
01对待孩子的兴趣,给予“自由”和坚决“强迫”都不可取四岁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初步发展阶段,有些孩子不再像曾经拿笔乱画,而是有意识地画一些花一些草,有时候他们还学着电视上跳舞、唱歌、踢踢打打,但也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一直玩玩具或者看电视。
这时候看到孩子如此可爱又调皮,家长们就想给孩子下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下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由于个人理念、教育观点不同,家长们通常表现出两个态度:"自由"或"强迫",但是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弊端:
"自由":让孩子自由选择兴趣,孩子兴趣广泛却无一精湛朋友的孩子非常活泼,每天都是蹦上蹦下,闹得不行。朋友也非常头疼,就准备给孩子报兴趣班。看孩子在电视机前一听到音乐就跳舞,就问孩子:"要不要去学跳舞?"孩子兴高采烈答应了,可是去了一星期后孩子就哭着不愿意再去了,说要学隔壁班踢跆拳道。朋友想着,兴趣是要孩子喜欢才好,就想着办法和老师协商换了班。没想到没过多久,孩子又嚷嚷着要换,朋友特别无奈但也不好再让老师换班。最后,孩子大闹脾气不去上课,朋友也无奈没让孩子去了。
其实像这个时期的孩子,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好玩的事,他们通常也只是做了再想,并不会清楚意识到什么是真正喜欢的,然后再去做。虽然一开始同意家长继续培养某个兴趣,但是一旦把兴趣变成每周上课的事情,或者开始了枯燥的基础训练,他们就觉得无聊、不好玩。有些家长就说"我们给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最后一无所成。"
"强迫":代替孩子选择兴趣,孩子反抗情绪强烈兴趣降低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孩子能歌善舞,而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只知道玩的时候,开始特别着急。于是在各大网站、各培训机构问着:"孩子应该学些什么?"并在综合孩子的性格、日后就业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后,就帮孩子报了兴趣班。有些孩子一听明天要去上课,就大哭大闹每天都哭着去培训班,有些孩子就碍着父母的情面去了,实际上并不喜欢。
因为孩子们不情愿便在学习时候专注力下降,最后学得不好还被老师、父母批评,便越来越讨厌那个兴趣。另外有些家长替孩子报的兴趣班是英语、数学或者汉语拼音这些学科类兴趣班,因为孩子在这一开始就对这兴趣班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一看到英语、数学或者语文就感到厌恶。
02对待孩子的“兴趣”,家长应站在“自由”和“强迫”之间首先,孩子兴趣需要"自由"选择对于孩子过于严苛、强迫,从来都不被教育专家值得提倡。很多经历和研究都表明,让孩子的们掌握一定自由的选择权,无论对孩子当下还是孩子的未来都十分有好处。同样的,孩子们的兴趣肯定需要他们自由选择。没有自由的选择,他们发展的就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我们家长的意愿。
她/他让孩子去学钢琴,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音乐的童年;她/他让孩子去参加比赛,是因为她/他以为这样对孩子的成功有利;她/他让孩子去各种课外班,其实在弥补童年时期,没有陪伴孩子的负罪感等等。
有太多父母做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强大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感在驱使。而不是真正地观察和交流孩子的喜欢和内在动力。
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或者某些兴趣是不是能对孩子的升学、成长有好处而主观臆断,强迫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或者逼着孩子放弃某些兴趣爱好。孩子虽然是我们所生所养,但是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尊重他的个人意愿。
而且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来自于他们的好奇心,所以父母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一旦我们扼杀了孩子好奇心,孩子就不容易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就好像如果我们总是阻断或者否定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人也不再想去表达想法。
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选择的余地。比如,让孩子们从两三个兴趣爱好中选择一项深入培养,如果经济条件、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孩子选择两项。或者,给孩子提出舞蹈、画画、下棋三个选项,让孩子各自在家尝试一段时间后也就是探索一段时间后,选择一项进行深入培养。
美国一位打橄榄球非常厉害的人Steve Young这么说:
"父母应该寻找一个平台去展示给他的孩子说,'我不是让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控制你,让你成为我,让你做我做的事情,让你做我没能做的事'。我的老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的选择并不是为了实现他的需求,而是'我竭尽一切支持你'。"
选择后,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坚持由于孩子们年纪小毅力不足,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一定要督促孩子在选择之后要坚持完成兴趣的培养。这也是很多父母给孩子自由选择后没有做到的一件事,像我前面说到的朋友就是如此。
Steve Young从高中就在校队打球,被伯明翰杨大学录取之后也是在校队。但是表现并不好,也不被教练重视。 他每天早去晚回一直训练,最后却还是感觉坚持不住了。他打电话给老爸,说想回家。他老爸说:"你可以放弃,但不要回家,我们不接受放弃者。"他从此以后也不敢再给老爸打电话,因为他知道老爸会坚决的说,不能滚回家。他咬牙坚持练习,终于成为NFL历史成就斐然的球员。
Steve老爸对自己要求严格:教育孩子一旦开始就不能放弃,其实Steve老爸对自己在陪伴孩子上的要求更加严苛。在儿子小时候练球的时候,他永远陪他练。在儿子上球赛场的时候,他不管出差在哪里,都会赶回去。有一次,从三番到纽约的飞机突然被推迟了十几个小时。他当即另外定了一班飞机,先飞到一个地方,再坐另一趟飞机,换汽车,赶到了他儿子比赛的现场。
一位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关于坚持力培养的理论近年来风行美国。她谈到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第一点就是要父母也坚持。的确,在父母坚持的影响下,孩子必然也会以父母为榜样坚持下去。
当然,这里的坚持是孩子自由选择后的坚持,而不是父母的强迫要求孩子必须去某个培训班;是态度上的坚持,更不是方式上的强硬,我们可以循循善诱,在孩子培养兴趣时候多些陪伴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持到底,不要轻易放弃。平时孩子回来,也可以"示弱"地问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下腰呀?哎呀,我不行,你教我好不好?"让孩子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学习兴趣的每一个过程上。
此外,我们的督促孩子坚持,并不是要孩子获取非常优秀的成绩,而是让孩子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常常对孩子说:"你同学都可以这么厉害,你怎么不行""你看人家常常练习,你呢?"这并不是支持孩子也不是督促孩子坚持,而是强迫孩子在某个兴趣领域里表现优秀。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可以通过兴趣完善自己的人格、扩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而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可以帮助孩子把兴趣变成一技之长。当然,父母的陪伴不仅是待在孩子身边就可以了,还要提高陪伴质量,也就是多发现孩子兴趣爱好多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领导人或者统治者。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时候要站在"自由"和"强迫"之间,给孩子自由选择兴趣,选择之后我们督促孩子坚持。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