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要养在什么盒子里春蚕日记头眠
□陈柳依 余连祥
养蚕是一项忙碌劳累又需心细如发的生产活动。
自4月28日蚕卵孵化收蚁,至30日,我们养春蚕工作坊的蚕宝宝,无论是从形态、尺寸还是颜色等,都一直在快速变化中。
第一日是黑色小蚁状,所以此时的蚕宝宝也可戏称为“乌蚁”;到第二日的头部明显泛白,身体略有增长;而第三日头部则已完全呈现白色,身体转为黄褐色,体型增长至乌蚁的两倍大。
而且自30日晚9点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蚕宝宝进入了休眠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头眠——蚕宝宝的第一次蜕变期。这时的蚕宝宝,用古农书的说法,那就是“身肥皮紧,色带微黄,嘴亦缩入,乃脱壳之侯也”,且相比于前两天的活泼好动多食,此时的蚕宝宝会静卧不动不食,如睡眠一般,因而称为“眠头”。至于为什么取个这样的名字,我猜,大概是因为这蚕在休眠时,还会将头部略微抬起,作瞻望态。
不过,为了让蚕宝宝安全又舒适地度过这个重要的生理转折点,我们的蚕娘们也是下足了功夫。
首先,我们在湖州市蚕桑研究所张金卫所长的带领下预估时间,完成了“眠前加网除沙”的工作,保证眠蚕有一个干爽清洁的蚕座,避免蚕粪、剩叶堆积过多或时间过长,导致病菌滋生蔓延,在蚕抵抗力较弱的眠期侵入蚕体致病。为了减少蚕娘喂蚕时带入蚕室的细菌,蚕娘们在进入蚕室前都需净手换鞋,且每晚还需在蚕身上均匀播撒“防病一号”蚕药以消毒,并在蚕架周围适量喷洒漂白水。
蚕性虽喜暖恶湿,但在头眠时却又略有不同。发觉蚕将起眠后应适当降温补湿,避光透气。比如去除防干膜,让蚕在休眠初期处于尽量干燥且不处于闷热滞涩的环境。但后期又要适当补湿,避免过分干燥导致蚕儿发生蜕皮困难或半蜕皮的情况。同样要注意的是,头眠中的蚕室需降温1~2度,也就是使温度处于24~25摄氏度左右,以减少眠蚕体力消耗。
然后就是在蚕眠前期均匀撒上焦糠,促进蚕座干燥无菌的同时起到止桑的作用,防止“偷叶娘”提前饷食,吃残剩桑叶影响健康,并可保证起眠后的蚕宝宝生长同步。蚕农们都十分注意,力求蚕宝宝眠得整齐。我们自然也要努力让蚕宝宝同时眠好“头眠”。
不过我们蚕室的春蚕还是因为发育进程略有不同,分作两批进行头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大致为以下三点:一是蚕宝宝是一个大的群体,2万多条蚕,发育不可能完全一样;二是这次摊卵工作没有做好,蚕宝宝自已从育卵盒子里爬出来,并且收蚊操作略有失误,使之有了一定的损伤;三是喂叶不均,导致桑叶局部积温,蚕宝宝提前蜕皮或部分蚕宝宝多食而较早入眠。
虽然有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但是在原湖州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站长、教授级高工楼黎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及时将蚕宝宝进行提青分批,让未入眠蚕宝宝继续进食至生长同步,最后让所有蚕宝宝都顺利入眠。
而后历经一昼时,也就是在大约5月2日早晨8点,可以观察到95%以上的蚕宝宝已经蜕皮成功,呈青白色,并且开始活动,抬起头来寻找桑叶,称“起娘”。此时的蚕就进入了饷食期。因为是新起娘蚕,皮肤娇嫩,需先用“防病一号”蚕药进行消毒杀菌,再加分箔蚕网后喂给桑叶。必须注意第一次饷食给桑应遵循多喂薄饲的原则,也就是让桑叶薄薄覆盖一层,每条蚕都能吃到并能在4小时左右吃完的量。到第二次饷食就可恢复之前的喂叶量了。而且因为蚕宝宝已经顺利蜕皮,所以防干膜需要重新盖上,保证湿度适宜。
至此,蚕宝宝的头眠就顺利结束了。蚕宝宝顺利从一龄进入二龄。不过二龄的蚕宝宝仍是小蚕,仍需大家精心呵护。清代诗人沈炳震在《蚕桑乐府·饲蚕》中描述道:
初眠二眠蚕如毛,饲蚕切叶嗟劳劳。辛勤半月蚕出火,带叶连枝亦已可。小时食叶叶须干,露中采得当风悬。大眠饷后叶可湿,清泉细洒明珠圆。
我们仍用毛巾擦干净桑叶,在叶墩头上切成小叶片,才轻轻洒下蚕匾里给二龄的蚕宝宝饷叶。
本学期我选修了余教授的公选课《中国蚕丝绸文化欣赏》。听余教授说,旧时蚕农有祈神宜蚕的习俗。嫘祖、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都是民间祭祀的蚕神。蚕花三姑也是古时人们用于占卜蚕事的神。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在道家看来,“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它能推算出人间万象。用三姑来占卜蚕事,是好是坏也就能够自圆其说了。阴阳术士认为:大姑心狠,故大姑把蚕则蚕事不利; 二姑仁慈,故二姑把蚕则蚕事大吉;三姑最任性,喜怒无常,故三姑把蚕则蚕事倏好倏坏。
五一小长假,回家的同学都在朋友圈里晒各种休闲活动。我们几位留守学校的“蚕娘”则忙于呵护蚕宝宝的“头眠”。我们都期待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和蚕花二姑的眷顾下,我们养蚕工作坊能够蚕事大吉,蚕茧丰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