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维修溪都是腐败的行家里手为啥容克贵族
八旗子弟和容克贵族在世界战争史上画风不同,容克贵族子弟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吊打了全世界;而八旗子弟则被八国联军暴打,是近代战争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但你千万别以为容克贵族就是伟光正的代表,容克贵族也搞小圈子喜欢任人唯亲,也和八旗子弟一样喜欢玩乐(容克贵族占多数的德国军校规定毕业生必须掌握一门乐器,古德里安就特别善于弹钢琴,苏联电影上反映过这一幕)。容克贵族也是搞腐败的专家。和八旗子弟比起来,那是半斤八两。
在容克贵族彻底掌控军权的18世纪末,普鲁士的士兵被容克贵族们的贪污行为弄得好比是丐帮。他们把普鲁士士兵的训练期缩短为每年2个月(同时期的俄国是四个月),其余10个月容克贵族出身的连长把70名本地士兵(剩下的是外国佣兵)中的60个人发了假,因为按照规定这些放假的士兵没有工资,60个士兵的工资就进了连长的腰包。千万别以为这些士兵放了假就很轻松,放假的士兵到容克军官们的庄园和作坊中劳动,几乎就是容克军官们的农奴。
容克贵族这种贪污和剥削方式比八旗老爷们还狠,八旗老爷们可只让八旗兵丁自己打工赚钱,没有成建制的弄到自己庄园里当“杨白劳”。容克贵族军官还把普鲁士士兵的形象变成了乞丐,普鲁士士兵的衬衫被他们改为背心,后来又被改为在上身的前襟中间缝上一块布,普鲁士士兵的靴子也都是破鞋,军帽也是能省就省,在滑铁卢之战前比利时人甚至误以为普鲁士军队是乞丐。
要论起贪污、任人唯亲、搞小圈子等手艺,八旗子弟和容克贵族子弟有很多共同语言,之所以这两帮人画风不同,那是因为这样普鲁士和德国进行了军事教育和动员体制上的军改。在拿破仑战争中,容克贵族们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普鲁士丢掉了一半的土地(大半都是容克贵族的),普鲁士的人口也从1000万被“计生”为450万,普鲁士从民众到贵族都损失惨重,因此诞生了强烈的民族反抗情绪。在这个基础上,普鲁士农民的后代沙恩霍斯特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改革。
沙恩霍斯特改变了军官选拔制度,建立了柏林国民军事学校等军校,1801年还在在柏林秘密组建了“军事协会”,聚集了大批当时的军事精英教育军官团成员研究军事,《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也位列其中。1807年普鲁士建立了军事改革委员会,规定“从现在起,只有那些在和平时期学习知识、受过教育,在战争时期表现出类拔萃的勇敢和能驾驭全局的人,才有权利得到军官的位置。因此,全民族中一切具备上述特点的人,均有权提出要求军队中最高的荣誉职位……”。1809年沙恩霍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战争部,充当普鲁士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大脑。沙恩霍斯特认为合格的军人不但要有高超的军事素质,还要有学者一样丰富的知识,个人的出身不能成为提升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容克贵族也要滚蛋走人。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普鲁士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先142名将军(几乎百分百是容克贵族出身)只有两人得以留任。沙恩霍斯特还建立全民义务兵役制度,让普鲁士几乎所有青壮年男子都接受了军事培训。改革后的普鲁士军队扩充为50万人,成了拿破仑战败最重要的砝码。
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容克贵族又开始固态萌发,把大量自家子弟塞进军队,不但要挤占平民子弟的职位,还要彻底实行祖宗家法、垄断军事团(军官并不等于就是军官团成员,著名的鲁登道夫因为是平民出身,很长时间都没加入军官团)。就在此时,两个让容克贵族子弟讨厌的改革家又出现了,这两个人他们一个都惹不起。第一个讨厌鬼就是威廉二世,他在1889年规定:非贵族和军官子弟也可以进入军官团。威廉二世刚刚击败了俾斯麦,容克贵族们都惹不起他。
第二个人就是容克贵族中的“叛徒”施里芬伯爵,施里芬公开吐槽说很多容克贵族子弟“饭桶一般无用”。施里芬“修理”容克子弟的手段就是考上加考,他当到陆军大臣后首先对所有要当军官的容克贵族进行专业性知识考核,他亲自主持的1892年考试里只有4%到9%的容克子弟和军二代通过了考核,只有1%的容克贵族子弟拿到了少尉军衔(别小看这个军衔,少尉、上尉在传统的西方军队中非常重要)。容克贵族们气得破口大骂,只能自己孩子进入波茨坦和柏林的近卫骑兵、步兵和炮兵部队任职,因为那里有他们很多可以动用的关系。比如1906年曼施坦因就在老爹的安排下到近卫军步兵第3团担任见习军官,近卫军步兵第3团的老团长就是曼施坦因的姨夫兴登堡。
施里芬在近卫军部队影响力也很大,他很快就打了补丁,给近卫军增加了更为严苛的训练、提拔标准。这还不算完,施里芬在1893年规定团级军官的考核和审查统一由总参谋部负责,干脆直接考核起了团长,而这恰恰是传统容克贵族最看重的特权(团长可以提拔团里所有军官,由国王任命,不经过考核)。在总参谋部、战争学院,施里芬也进行了严酷的选拔考核,把容克贵族折腾地有苦难言。在曼施坦因等人学习、成长的年代,他们就只能从小加入少年军官学校教育的“斯巴达式的教育”,再由家里出钱进行各种文化补习。为了自己家族的前途,容克贵族子弟提前进入了疯狂补习阶段,这才勉强保住了容克贵族的优势地位。
到了清朝末年,八旗子弟们也有自己的军校,但学习和军纪却和容克子弟天差地别。八旗子弟有自己专属的陆军贵胄学堂,还插班进入了海军学堂。在陆军贵胄学堂中,八旗子弟的训练就是看汉人军队演习对抗,看兵工厂如何生产,看北洋军汉人士兵如何操练,然后下课提意见。冯国璋可不敢像施里芬一样管八旗子弟,他见了摄政王载沣(载沣也在那里上学)等人毕恭毕敬,考试也都是全部通过,让八旗子弟们很满意。
容克贵族子弟从小进行的是不快乐的“斯巴达式教育”,八旗子弟上军校进行的是学生给老师打分的快乐教育,他们的战场表现自然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