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电脑维修周万成根治疑难杂症的油井
一顶工帽,脸庞有点儿黝黑,身上常年是一身工装,他就是首届“大庆工匠”获得者、大庆油田周万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三公司装备管理部干事、工程师周万成。
石油钻井是油田野外最艰苦最高危的行业,参加工作20多年来,周万成专注钻井、亲近钻工、不懈创新,发自内心把攻克井场“疑难杂症”当做自己的执着“梦想”,解决了很多生产所需、现场所急、井队所盼、钻工所愁的难题。
从大庆油田开始使用封井器那天起,封井器一进一出井口这活儿,就始终是个老大难,几乎都是靠游钩吊加绷绳绷,再配合人工拽来解决,既危险又费力。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周万成可没少下功夫。由于封井器的安装基本都在晚上,他经常蹲守到半夜,熬夜进行调试试验。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戴着手套无法用千分尺测量参数,他就摘掉手套测量,手快冻僵了,他就放在嘴边哈口气,或揣在怀里焐一焐。周万成研制的封井器自动平移装置,以往至少需要5至6人才能完成的安装工作,现在只需一人操作按钮即可完成,还节省了两个小时生产运行时间,每口井节约运行成本约6500元。
创新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周万成紧盯公司钻井提速提质提效和技术进步总体目标所指、紧贴钻井现场所急,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革新攻关,解决了诸多困扰钻井队多年的生产难题,用一项项成果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年多来,他累计研发革新成果82项,解决生产“疑难杂症”70余项,累计创效3200余万元,成为钻探全员创新创效领军人物,产生了强大的“蝴蝶效应”。
周万成紧跟助力钻探扭亏解困所需、紧盯钻井生产中的难点重点,先后围绕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钻井成本等现场急需,开展了节能环保循环装置、井口钻井液举升装置、立式喷淋润滑装置等革新攻关16项,其中,节能环保循环装置不仅首次实现国内油田小型钻机“泥浆不落地”,还成功破解了令钻工们打怵20多年的“泥浆罐掏砂难”的难题,单井节省班组掏砂作业时间5小时以上,每口井为井队节省成本1.69万元,为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大庆钻探推广;他曾牵头组建设备维修组,使公司40支钻井队及时摆脱了钻井设备“三高两重一长”困境,创年修复钻井泵等设备30多台套、节约维修费407万元、修旧利废96.5万余元的佳绩。
工作中,周万成还是出了名的严师,“做革新不能有不确定的事”是徒弟们从周万成那里学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到故障的排查,小到螺栓的紧固、工具的检查,周万成总喜欢问3个字:“确定吗?”但凡得到迟疑的回答,他会二话不说让对方重复一遍刚才的流程,哪怕是花几个小时拆了重装。他的严谨认真换来了徒弟们的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徒弟成长为企业里的技能行家和技术能手。
多年来,周万成带领他的团队始终紧盯钻井现场各种“跑冒滴漏”和风险隐患点源,心系安全生产,按照攻“三关”、解“三难”、树“三强”的要求,为创造出更多“好用”“解劲”的革新成果,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