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最新信息

生活小常识插曲歌词大全实用心理学来聊一聊

发表于:2024-05-06 11:42:56 来源:宏馨资讯

媒体人沈帅波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至少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的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所谓知识的诅咒,即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所以说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这使得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我们讲述的人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的认知基础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向其他人讲述某一件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地认知基础,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让朋友帮你做一件事情,其中某一个环节跟你想的完全不同,你无法理解,这不是常识吗,他为什么连这都不懂。如果你这么想了,或者反过来你是那个被人无法理解的人,那么你就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如果在工作中你经常给别人讲事情讲不清楚,虽然你很努力的解释但是别人还是不够明白,你也需要警惕,是不是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你需要想一想,是不是某些事情的背景没有交代清楚,是你自己知道而别人并不知道的。

当然,“诅咒”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经验,它甚至包括感官,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理论最早是因为什么被提出来的。

你敲我猜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做了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针对美国人民)的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一首并通过敲桌子把这个节奏敲给听众听,然后让听众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想想就会感觉到它的难度非常高。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里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地概率为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是敲击者确认为2次就有1次,为什么呢?

很简单,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因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说“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循环着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脑中听到曲调。但是对听众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也就听不到这个曲调——他们所能听到的仅是:嗒,嗒嗒,嗒嗒嗒,而他们面对的是自己脑袋里面庞大的曲库,同时还要思考这有可能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曲子(你可以把自己带入听众的角度想一下,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度里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有哪些“诅咒”的重灾区领导布置任务

有些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每个字你都听的很清楚,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或者你觉得你都理解了领导的意思,做出来的东西领导却并不满意,这很可能是因为领导无意地”隐藏“了一些关键信息。

辅导孩子作业

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常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代入孩子的角色,这也是辅导孩子容易心梗的原因

老员工指导新员工

老员工常常觉得新员工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明明很简单却总是做不好。新员工恰恰相反,觉得老员工讲事情讲不清楚,不够全面。

老师教学生

这个场景似乎有悖常理,大家一般认为既然作为老师那么把知识讲清楚就是基本技能,当然事实也的确如此,老师在正常授课的时候肯定是没问题的,这里面也有教材和教学经验帮助他们避免陷入“知识的诅咒”,但是遇到某些具体问题,又同时面对大量学生的情况下,老师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因为每个人对当前的知识以及以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各不相同。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形也有很多,我相信每个人随便一想都能想出一打,这里不再举例了。

如何规避规避“诅咒”很简单,换位思考+正确方法,不管你是分享知识的人,还是接收知识的人,都很重要。

作为分享知识的人,你需要将自己带入到接收知识的人的角色,自己先明确确定知识的确定背景,在自己脑子里要形成完整的链条,然后尽量全面的对比双方的基础认知差异,并尝试补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传授。当然你可以一边讲一边补充,但是你要注意到“诅咒”的存在,要理解接收知识的人跟你并不在一个认知层面上,因此你需要足够的耐心。

作为接收知识的人,同样需要意识到分享知识的人很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有不清楚的地方就仔细询问,不要害怕被看不起,因为没讲清楚是讲东西的人的问题。

你遇到过“知识的诅咒”吗,欢迎评论区讨论。

黑龙江科学官网

租售情报杂志社

中国民族博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