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儿生活小常识兰儿爱上养父鲍某用心理视角
《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吧!让很多人都感到这部影片是很真实,产生广大共鸣的一句话是:“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第一次听鲍某的公布录音时,确实内心曾动摇过对少女的看法,认为这就是一场违背社会伦理的闹剧。
直到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被性侵少女的家庭情况,以及14岁前的成长经历。
我在遗弃的世界里从未被看见
作为心理咨询师职业本能被唤起,于是再次读了事件中所有内容,当读到少女和鲍某的录音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典型的BPD(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她勇敢而微弱的的大声求助,却被汹涌的质疑声淹没。
整个事件开始舆论反转的点,是鲍某公布了录音后,大家开始质疑被侵害少女的“事实“举证。
面对这段真实的对话,大家开始出现分歧,关于少女的成长背景我们了解太少,很多人也没有专业背景捕获心理问题的信号,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BPD(边缘性人格障碍),更无法想象这类人群,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如果你了解以下内容,你会更加确信,她值得被善良以待。
对比少女的状况和BPD的临床表现
性侵案录音内容
兰儿:“(聊)5分钟,不行就5分钟。”
鲍某明:“不行就2分钟。”
兰儿:“就5分钟,要挂了你就不是好人。”
鲍某明:“我本来就不是好人。你都骂死我了,都恨死我了,我还好人。我本来也不是好人。”
兰儿:“我恨死你了。”
鲍某明:“你在胡说八道,我就挂了”
兰儿:“我说,你下周能来看我吗?”
鲍某明:“你不上课吗?”
兰儿:“考完试了,这周就考试了。”
鲍某明:“下周我要出差了,一直到月底都很忙。我就是这端午节能看你。你又不让我看,我怎么办呢?”
兰儿:“我不让你看吗?我说不让你看了吗?”
鲍某明:“我看看下周是大礼拜小礼拜,我还得算算。”
兰儿:“我不管你什么礼拜。我说我下周有时间,我能见。”
鲍某明:“下周有时间,我这边最近事情特别多。”
兰儿:“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说不定以后我是你老板了。”
兰儿:“不要最后有上好的珍珠你不选,你就选一个王八,那我管不着你。天生傻,眼光不好,眼睛有问题,眼拙。”
第一次听录音时,我就感受到特别矛盾、别扭的感觉。
矛盾一:鲍坦诚兰儿一直骂死他、恨死他,恨的特别真实,对话场景没有流露正常恋人间打情骂俏爱的样子;矛盾二:“我不管你什么礼拜。我说我下周有时间,我能见。”对话里没有爱,确想急迫的见,自相矛盾的别扭感。别扭一:“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说不定以后我是你老板了。”这话听得特别的唐突;别扭二:“不要最后有上好的珍珠你不选,你就选一个王八,那我管不着你。天生傻,眼光不好,眼睛有问题,眼拙。”唐突感
以上不合常理的地方,我们在BPD(边缘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中,可以找到合理的存在
【BPD临床表现一:】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会做出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认为分离或拒绝即将来临或失去外部支持,可以导致自我形象、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深刻改变。这些个体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可能相信“遗弃”意味着他们是“坏的”。
这些遗弃恐惧与无法承受独处及需要有别人在他们身边有关。
他们为了免遭遗弃的疯狂努力可能包括诸如自残或自杀等冲动行为 。
【BPD临床表现二:】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会有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他们可能在第一二次见面后对照料者或情侣进行理想化,要求一起多待些时间,并在关系早期分享最为亲密的细节。然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在对他人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变换,觉得对方关心不够,给予不够,或者不能“随叫随到”。
【BPD临床表现三:】
该障碍表现出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然威胁,以及自残行为。
我痛苦的世界没人懂
生活,何曾给过她选择的机会?
因为生活,她被迫接受鲍某成为他的支柱,生活的暴击和鲍某变态行为的持续的伤害,使她遭受着巨大的身心折磨。然,她唯一可以求助的家人,却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看着她沦陷.......
当她本能驱使她自我保护时,她几次求助警察,却被正义拒绝门外时,那种绝望的打击换做他人,又有几人能抗住。
投错了胎,是她的错吗?
14岁前,她的悲剧生活
引用:少女不幸的童年
这篇文章提到她童年的成长信息,我们了解她14岁前的生活轨迹。那么,怎么来描述这样的生活,对她人生的影响呢?
我们参考下BPD(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例机制之--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
不利于适应的童年环境,比如,被父母批评、目击家庭暴力、情绪和身体需要受到忽视以及有关性的、情绪的、身体方面的虐待,在很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被视为BPD的重要致病因素。另外,由抚育者导致的其他创伤事件、亲子沟通不良、家庭功能不全、教养方式不当、与父母分离或父母缺失以及父母本身有人格问题等也是BPD患病的风险因素 。
如果说是母女俩处心积虑的挖坑,攀诬律师界的精英鲍某?大家用脚指头想想,都会知道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这个被侵害的孩子,在她更早的时候,已是一个受害者了。
14岁后,她噩梦般的遭遇如果说,14岁前过着被精神遗弃的生活,是种人生悲剧的话,那么,作为女性,在懵懂无知的年纪,被强迫失去自己的纯洁,试问,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吗?而且,造成这一切的帮凶,可能就是自己的至亲。
该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她缺失了父母之爱;在该追求青春年华时,她陷入了魔掌。而,最后给她力量帮助她的,确实一个素味蒙面的社工阿姨。
她的内心,从来没有过安全感,更不用谈危机依靠。在她受伤害的时候,唯一可以依靠的法律公正,也在设计好的不对等的关系里,陷入步步艰辛。
正义,会还弱者公平吗?
不做围观的施暴者跟大家讲个小故事
在大海里,有个小女孩苏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艘破船上;她在这艘破船上的作用,除了被人打骂发泄外,就是用她弱小的身体堵住船身一个漏水的洞,她随时都可能会掉下去,或被大鱼咬伤。唯一让她感受自己仍活着的事情,就是身上因浸泡腐烂的伤口的疼痛;
有一天,一艘海盗船路过,扔给破船一块修复漏洞的木板,于是,她被交换到了海盗船上,
比起破船上的人,海盗更加凶残的折磨她,
她几次跳入海里想结束一切,
但,都被海盗就上来,被更疯狂的折磨,
她为了减轻肉体的痛苦,
开始学着跟海盗相处,
直到她看到一艘装备齐全,很大的邮轮,
她仿佛看到了希望,
于是,为了这一次希望的冒险;
她再次跳入水中,
游向那艘希望的大船,
船上的人为在海水里挣扎的她,
产生了激烈的争吵;
有的人想给她救生圈救起,
有的人顾忌与海盗的约定,
有的人怀疑她是海盗奸细,
有的人嘲笑她无能.......
没有人发现,她曾在破船上的伤口正在流血;
没有人发现,她被海盗施暴的绝望;
没有人注意,她游过来的努力,
没有人注意,她正在海里下沉...
如果你是船上的人,你是哪一个呢?
对于这起性侵事件,回到鲍某身上,他身上的疑点不少:
1 鲍某,一个黄金单身汉,为何不寻觅一段正当年龄的爱情?而要变相找到即将满14岁的少女受害人,其意图动机是否有问题?2 作为法律精英,具备收养相关法律知识的人,怎么会对收养流程不了解?3 关于鲍某收养孩子,为何不自己生孩子,而要收养?正常的收养,都是越小越好,为什么他要反其道而行?为何他要选择即将14岁的少女,而不是男孩?
有报道称,鲍某曾说,他有证据证明自己并没有触碰法律底线,所以,相信这件事热度过后,对他不会产生任何实际影响,这真验证了“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老话。
他已承认与少女有性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有预谋的文化流氓,这样不顾公众道德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惩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