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氏作为晋国的外姓氏族之一成为第
战国时期魏氏作为晋国的外姓氏族之一,成为第一霸主是如何做到的?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经历了“曲沃代翼”与“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室实力大削,哪怕是文韬武略的晋文公,也不得不重用与自己一起流亡的狐偃、赵衰、胥臣、栾枝、郤溱、魏犨等外姓臣子,“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文公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确定了三军六卿,据记载,晋国共有十一个外姓氏族的家主成为晋国执政,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从晋文公始作三军,直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献子为正卿主持国政,魏氏才终于成为晋国主要卿族之一,作为最晚登顶的魏氏,是如何成为战国“首霸”的呢?
一、窃国谋家,三分公室
魏文侯没有想着一味的扩张,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国内,他重用卫人李悝,先从“富国”出发,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民众皆富。而后李悝主持实行变法,李悝制定了《法经》,对魏国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废除了奴隶贵族世袭制、井田制,极大增加了魏国的活力,许多能人贤臣入魏。
此外,魏文侯还打造了一支极为强悍的武卒,这支军队的要求非常高,“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战斗力极强,乃是精锐中的精锐。眼看富国强兵,魏文侯决定向外扩展,于是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共夺取秦国五百多里土地,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在魏文侯长达近五十年的执政期间,多次大败秦国,尽取河西之地;向赵国借道灭了中山国,顺手在沿途占领了不少属于赵国的地方;帮助韩国攻击宋国,魏军也将进军路过的河内地占领了;还趁齐国内乱之机攻占了大片土地,称之为拓土明君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魏武侯、魏惠王却不复魏文侯之能,魏武侯骁勇,维护魏国霸业的同时四面树敌,为魏国日后受各方落井下石埋下祸端;魏惠王时,魏武侯积攒的家底被拼个精光,赵、韩还在魏武侯死后立刻发兵攻魏,大败之,差点灭亡了魏国,而自庞涓身陨后,魏国再无进取的大将,魏惠王也在之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在称霸的道路中江河日下,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将王贲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肉袒投降,魏国灭亡。
- 上一篇:选拔妓女有要求古代的妓女不是你想当就能当
- 下一篇:人间清醒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