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桧却要作出杀其父救其子如此奇怪的
为什么秦桧却要作出“杀其父救其子”如此奇怪的举动呢?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桧,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岳飞之死是南宋历史上的一大冤案,而宰相秦桧也因为全程参与了对岳飞的构陷,遭万世所唾骂,直到今天,岳王庙前依然立有秦桧等人的跪像。
后世在解读岳飞之死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迎二圣(迎回徽钦二帝)口号以及抗金等行为威胁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的共同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迎二圣其实不是岳飞提出来的,而是宋高宗在继位诏书中最先喊出“同徯两宫之复”,韩世忠在黄天荡大战时,也曾喊出“还我两宫,复我疆土”的口号。
事实上,秦桧最初想要诛杀的是正是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局势趋于和缓,宋高宗赵构仿太祖赵匡胤先例,先后调张俊、韩世忠、岳飞入枢密院,授予闲职,褫夺了三人兵权。但韩世忠却对秦桧的议和行为极为不满,先后十余次上书力陈秦桧误国,甚至想要设伏诛杀前来和谈的金使,招致秦桧的忌恨。
所以,即便是身居相位的秦桧,也不敢擅自杀掉岳飞,而只能通过皇帝赵构下诏“赐死”。而对于岳云、张宪,秦桧则只是依照大宋惯例申请对其二人免死,并非因为良心发现。
当然,秦桧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既借皇帝的猜忌之心除掉了岳飞,同时又将杀大臣的违誓行为完全推给了赵构。事实上,早在何铸质疑岳飞案为冤案时,秦桧就故意透露“此上意”(皇帝的命令),而韩世忠在得知岳飞下狱后,也跑来诘问,秦桧的回答是“莫须有”(言外之意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无需理由)。
那么,既然同样是下三滥的诬告手段,为什么宋高宗放过了韩世忠,却要将岳飞置于死地呢?
南宋大儒朱熹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韩世忠曾在苗刘兵变时将赵构从叛军手中救出,因而深得赵构信任。而岳飞却在绍兴七年(1137年)时因抱怨皇帝不给其划拨兵力擅自辞职回到庐山,此后又上奏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高宗立太子。这两件事都引起了宋高宗的严重猜忌,为后来岳飞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 上一篇:蓑衣渡战役对太平天国损失有多大主要有几个
- 下一篇:冰箱冷冻没有冷气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