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战神蒙恬发明了毛笔吗
大秦帝国战神蒙恬发明了毛笔吗?
大秦帝国战神蒙恬发明了毛笔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文字书写工具,世界上古代人使用的各种笔几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中国的毛笔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毛笔的发明,古人普遍确信是秦朝名将蒙恬所为。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相传,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即古代所谓的“宣州”)与楚国交战,他要经常向秦始皇汇报战况。那时,人们通常是用竹签蘸墨,在竹简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有一天,蒙恬发现一只受伤的兔子,看到兔子流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蒙恬突然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用兔子的尾巴做成一支笔呢?于是,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中,做成了一支笔。但是,兔毛油乎乎的,不吸墨,蒙恬用石灰水浸泡兔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顺好用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这个故事传说是依据唐代韩愈的《毛颖传》改编的,有“硬伤”。一是蒙恬虽然参与了伐楚之战,但那时他还不是大将,没有资格直接向秦始皇汇报战况;二是韩愈的《毛颖传》为寓言故事,本身不能作为信史。
现在网上都引用《史记》的一句白话文:“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但是,我读《史记》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原文。真正有史料可查的,是西晋博物学家张华的《博物志》及同时代人崔豹的《古今注》,《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之后,宋代的《词源》上也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睡虎地出土秦代毛笔与笔套
蒙恬曾以军功升任内史。先秦内史之职,主要职责是掌管内府典籍文献、记载议政要录之类的事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同时还保留原来内史的一些职责。蒙恬担任内史正是在秦国发起统一战争前后,或许正是在蒙恬任内史期间,他主管了秦笔的推广工作,于是,后人便将发明笔的功绩归之于蒙恬。
自汉代以后,我国相继出现了两个著名毛笔产地。一个是发源于汉代、鼎盛于唐代的“宣笔”产地安徽宣州;另一个是元代以后誉满海内外的“湖笔”产地湖州。我国的大部分毛笔产地,都有蒙恬庙,笔工师徒都会去烧香、磕头,而宣州与湖州这两个地方对蒙恬的崇拜尤甚,关于蒙恬造笔的传说也特别多。
本文前边关于蒙恬因兔子而发明毛笔的传说,被认为是“宣笔”的发端之说。“湖笔”的由来,则另有一传说。据传,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根据《归安杂录》(“归安”,古县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记载,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浙江湖州善琏村人,蒙恬遇难后,卜香莲携幼子颖,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湖州人尊蒙恬为“笔祖”,尊卜香莲为“笔娘娘”。善琏村还建有“蒙公祠”,每年3月16日蒙恬生日、9月16日卜香莲生日都要搞祭祀活动。人们将环绕小镇的河改为蒙溪,还以“蒙笔生花”、“恬文抒怀”、“蒙氏羊毫”、“香水”、“香块”命为笔名,一直延用至今。
中国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毛笔的发明,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也使得汉字笔画变化多端,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毛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发明,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蒙恬,不管是毛笔的发明人还是毛笔的改革家,作为古代人们集体智慧的化身,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