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街头卖艺的已婚歌女后成为北宋传奇皇后
刘娥:街头卖艺的已婚歌女,后成为北宋传奇皇后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章献明肃皇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历史上名叫刘娥的皇后有两个:一个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武帝刘聪的第三任皇后,史称武宣皇后;另一个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宋真宗赵恒皇后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
在中国封建帝王众多后妃中,刘娥不是才貌最出众的,也不是最有贤能学识的,但她绝对是最另类、活得最精彩的,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励志而不失精彩,传奇又充满争议:
她是一个街头卖艺的已婚歌女,逆袭为皇后、皇太后,生前身后受宠不衰;
她是宋朝第一个临朝执政的皇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穿龙袍的太后;
她执政有方,帮助仁宗稳固政权,开创大宋一代盛世;
她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三后”,但“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她斗权臣,夺人子,被后世丑化为“一代奸妃”。
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贫家女,不由命,进宫逆袭成皇后
刘娥本是太原人,其祖父刘延庆、父亲刘通先后都在蜀地做官,因此刘娥出生在蜀地。但上天对刘娥很残酷,生于官宦之家,却分得一手“烂牌”: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去逝,成为孤儿的她被姥姥收养。刘娥天性聪慧,在姥姥家读书识字,学习才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歌女。因为家贫,年龄稍大,就被嫁给当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
龚美家庭也很贫困,就带着刘娥流浪到京城开封,靠刘娥街头唱歌卖艺维持生计,但收入微薄,龚美就打算将刘娥卖掉。后来韩王赵恒(宋太宗三子)的手下张耆发现了才貌双全的刘娥,就买下刘娥送给了赵恒。刘娥本就天生丽质,加上多才多艺,赵恒一见就被迷住了,从此天天和刘娥沉溺在温柔乡,人都变得憔悴消瘦了。
此事被宋太宗获后知,下令将刘娥逐出宫去。但赵恒实在舍不得,就偷偷将刘娥藏在张耆家中,经常偷着私会。期间,赵恒在太宗安排下,娶妻室,封太子,但从没忘情于刘娥。直到公元997年,太宗去世,宋真宗赵恒即位,才将刘娥接进宫中,此时,刘娥已近30岁,距离初进王府已经过去了15年。
初进宫,刘娥没有名份,虽受真宗宠爱,但她不和后妃们争宠,人缘很好。七年后,被封为四品美人,后来又升为修仪、德妃。1007年,郭皇后病亡,真宗想立刘娥为皇后,但遭到以寇准为首的朝臣反对,真宗一气之下不立皇后,直到五年后,不经朝臣公议,直接在家中宣读诏书,封刘娥为皇后。苦等30年、已经44岁的刘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逆袭。
贤内助,有才识,处事周全宠不衰
当上皇后的刘娥,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升而不可一世。她一往常一样,善待宫中的嫔妃。当时杨淑妃极为受宠,刘娥不吃醋不妒忌,和她情同姐妹。
刘娥一直无子,真宗和刘娥配合设计了“借腹生子”的妙计,真宗先是临幸刘娥的侍女李氏,产下一子(后来的仁宗赵祯),刚出生便被刘娥抱过去,宣称是自己所生。这也成为她被人诟病的最主要原因。尽管不是亲生,但刘娥对其精心抚育,严格管束,母子二人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刘娥还善待李氏,亲自提议封其为宸妃。李氏去世,刘娥又下令以皇后礼仪下葬。她还四处派人寻访李氏家人,封予官职。刘娥死后,仁宗得知真相,虽然遗憾母子未能生前相认,但看到刘娥对待他们母子家人的所作所为,仍极为感动,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牵引棺材为刘太后出葬,对刘氏家族的尊崇丝毫未减。
刘娥才识过人,通晓古今历史,处置后宫之事,有理有据,从未有大的过失,深受真宗赞赏。真宗每天阅批奏章,不管多晚,刘娥总是陪伴服侍,还经常用自己的学识帮助、启发真宗,真宗越来越倚重和信任她,外出巡行都带着她。后来真宗患病,不能上朝,朝政基本委托刘娥处理。
刘娥理政虽然“周谨恭密”,但朝臣对此颇有非议,话传到真宗耳中,也开始担心会危及赵氏江山,就瞒着皇后,与宰相寇准等密议,打算由太子监国。不料事情泄露,刘娥就联系权臣丁谓等人联合向真宗施压,将寇准罢相。
一个月后,刘娥病情加剧,下诏大赦天下,归政仁宗,几天后去世,时年65岁。死前,不停地用手拉址身上的黄袍,仁宗领悟,忙令人给她换上皇后衣服,然后入殓。
一代传奇皇后人生划上了句号。她的一生,算不上完美,但足够精彩。不过,令刘娥生前不曾预料的是,后世抓住她夺人子、斗权臣、穿龙袍的小辫子,演绎出家喻户晓的传统戏剧《狸猫换太子》,将其描绘成狭隘妒忌、残害忠良、企图篡位称帝的“一代奸妃”形象,这对刘娥是否公正公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