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对唐朝有多重要河西陷落大唐的诗人
河西走廊对唐朝有多重要?河西陷落大唐的诗人们感到痛心疾首!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河西走廊陷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唐代,东通秦蜀、西接西域的河西走廊,“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此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大唐的边防重镇与商业都会,是天下富庶之地。塞外边城、丝路驼铃、酒肆琵琶、帅府宴饮,流淌在盛唐诗人的梦里,被赋予了浓浓的诗意。
王翰慷慨高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岑参举酒豪饮:“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王之涣深情倾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到了中唐,诗人写起河西,情绪就丧了不少。元稹听说过昔日河西走廊的繁华景象,他在《西凉伎》一诗中写道: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
在诗中,元稹描写了盛唐时河西人烟稠密、喧闹不已的场景,还想象名将哥舒翰置酒高会的场面,宴席上有美酒佳肴、胡姬醉舞,有大宛进献的汗血宝马、吐蕃进献的翠茸裘,让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可这样的河西,为何只残存在诗人的幻想中?元稹笔锋一转,说出了真相:
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
安史之乱打碎了盛世的繁华,河西沦落在战火之中,就此开启了一段百年痛史。
张议潮不仅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还在当地恢复唐朝礼制、汉人风俗,遂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敦煌出土的诗篇中,不乏时人称颂张议潮的作品,其中一首诗写道: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经营河西多年后,晚年的张议潮偶然间得知此前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去世的噩耗,便以69岁高龄不远千里赶往长安。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以此表示对朝廷的忠诚。作为一个高度独立的地方政府,归义军难免遭到朝廷猜疑,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咸通八年(867年),功成名就的张议潮被唐朝晋升为司徒,在长安享受优厚礼遇,此后几年远离战火,平静地度过了余生。他去世时,吐蕃早已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分裂,但唐朝也无力继续西进,难以借河西之地再复西域。
此时,距离唐朝灭亡,也仅剩下不到40年,各地起义不断爆发,下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五代十国正悄然拉开帷幕。
张议潮生前挂念的归义军,在战乱中逐渐被人淡忘,直到北宋时,河西各州才为西夏政权所兼并。那段百年沉沦和英雄奋起的历史,早已铭刻在这片黄沙漫漫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