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没有继续用分封制呢他是如何考虑的
刘邦为何没有继续用分封制呢?他是如何考虑的?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本来打算投奔景驹,结果途中遇见刘邦,因言语相投就没有再改投景驹之意。到了薛地会见项梁后,张良劝项梁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王,广立六国后裔,以阻秦军。但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围在荣阳,汉军粮道也被项羽切断。郦食其建议刘邦重新分封六国的后裔以抗项羽,张良却力阻刘邦不要这样做。张良对于同一类似事件前后截然不同的反应,成为后人争议不断话题。
后来项羽先是将韩王成贬为侯,后在彭城杀死。张良不杀成,成却因他而死。人们有一种误解,即想当然的以为黄石老人曾说的帝王师中的帝王是指刘邦,但是,如果不是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辅佐的便是韩王,也同样是王者之师。对张良而言韩王成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着韩的复兴,他的死导致张良的复韩梦也戛然而止,复国梦的破灭使项羽变成了张良的头号敌人,张良再次流亡。
张良逃亡后间行归汉,与刘邦一起对抗项羽。汉三年刘邦又败,被困荣阳。郦其便是这个时候提出的再封六国之后,借以抗楚。对于刘邦的询问,张良并没有直接回答可或不可,而是问了刘邦八个问题。
其实刘邦是明知故问,借以试探张良是否真正归心于汉,因为张良之前的一些举动处处以韩为主,刘邦对他不放心。而张良滔滔不绝地说了八个行不通的理由正是中了刘邦的圈套而不自知,但这也说明此时张良是一心为汉的。
而张良投奔刘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韩王成报仇,若此时赞同刘邦封六国之后,不但不能灭了项羽,反而会使局势变得更为复杂,韩固然可以立于一时,但难免不会重蹈韩王成的覆辙。所以首先要保住刘邦,使之与项羽抗衡,报仇才有望。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局势也逐渐明朗化,楚汉之争其实也意味着项羽刘邦两个人中必有一人会得天下,且无论是谁,六国并存的局面都不会再出现,张良如此聪明不会看不透这一点。
所以张良这个时候阻止刘邦只是对局势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判断,他为汉考虑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报韩王成之仇,只不过此时这个动机隐藏在为刘邦利益着想的表层之下。在此之前张良称刘邦为“汉王”,现在则改称“陛下”并以“臣”自居,扶汉成了他完成报仇的一种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韩不忠。
张良而不再假手他人,以避免再有无谓的牺牲,而将复国变成了一个人的事情。他将复仇行动由显性变成了隐性,即将复韩之仇隐于与楚汉战争这个大的形势对决中。通过扶刘灭项来间接地达到自己为韩王成报仇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