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七穆指的是哪些人为何没有瓜分
春秋时期郑国七穆指的是哪些人?为何没有瓜分?
郑国,周朝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的诸侯。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而这,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事件——三家分晋。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不仅晋国存在卿大夫掌握大权、国君被架空的局面,对于郑国来说,也形成了七穆执掌大权的格局。七穆指郑七穆,是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一样,都是执掌国家大权的卿大夫。那么,问题来了,晋国被一分为三,那么郑国有七穆,为何没能七分郑国呢?
一
首先,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可以说是天下之中了。在郑国历史上,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子罕(公子喜)、子驷、子丰、子游(公子偃)、子印、子国、子良(公子去疾)这七个儿子及后代被人统称七穆。
与此相对应的是,郑国的疆域则位于今河南省中部。伴随着晋国、楚国、秦国、齐国等大国的争霸战争,郑国连自保都比较困难,如果七穆将郑国分为七个诸侯国的话,那么,各个诸侯国的疆域,很可能连一个县的面积都不到,这么弱小的诸侯国,只会立即遭到周边诸侯国的蚕食。好比已经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你还要把家给拆了,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四
最后,进一步来说,俗语有云“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对于晋国三卿,为了协调各自的利益,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三家分晋的目标。毕竟只有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在协调和沟通上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就郑国七穆来说,则是七家卿大夫了,对于这七家卿大夫,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立场,想要协调好他们的利益,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好比三个人出去吃饭,商量吃什么的时候,还是比较高效的,但是,如果是七个人出去吃饭的话,想要立即决定吃什么,就不是那么容易。并且,就郑国来说,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立即遭到了韩国的步步紧逼,最终,郑国被韩国所消灭。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郑国上下的第一要务,就是抵挡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大国的进攻,哪还有什么意思想要瓜分郑国。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