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室内装潢

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他是怎么考虑的

发表于:2023-12-19 11:33:36 来源:宏馨资讯

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他是怎么考虑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汉武帝如何一步步将儒家推到至尊地位的?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广泛征求意见,让天下人建言献策,其中一个叫董仲舒的儒生所献的对策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之后汉武帝连续三次听取董仲舒的对策,董仲舒则系统地阐述了国家治理思想,称为“天人三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深知,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以吏为师”,强制性地推崇法家思想,带来的危害极大,法家思想不能深入人心,并没有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他吸取秦代教训,决定大力推崇儒家思想。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按董仲舒的想法,把其它各家思想弃之不用,严厉打击,而是采用更为巧妙的方式,启发、引导,一步步将儒家思想推上了至尊地位。汉武帝他为何要偏偏要选择独尊儒术呢?

孔子和董仲舒,不同的儒家思想

东周时期,周天子对诸侯的约束力逐渐下降,周朝既定的等级制度和《周礼》都遭到了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引起了很多哲人的思考。于是,对于未来世界的思想体系,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极大。

孔子在《论语》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讲究“仁”和“礼”,君臣父子的上下级关系必须绝对服从。在孔子之后,相继出现了孟子、荀子等杰出的儒学代表,儒家思想得到了升华。

但因为最终统一七国的秦国主导“法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秦朝时期并未受到朝廷重用。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相匹配,于是,汉武帝开始执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把儒学定为正统思想。

其中,《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写给汉武帝的策书中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可见,董仲舒的部分说法,孔子并没有提到,也就是说,董仲舒口中的“儒”和孔子时期的“儒”,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董仲舒将道家、法家、墨家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也一并加入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包括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种新说法,让统治者较为认可。董仲舒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虽然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认,在绝大部分的主体思想中,二者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独尊儒术之前,汉朝一直用“黄老之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在选择儒术之前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

黄老之术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

刘邦建立汉朝时,并不喜欢儒学。西汉刚刚建立时,中原大地经过多年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了破坏。汉朝初年,为了稳定社会,恢复生产,选择了“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黄老思想,又称黄老之术,其创始人据说是黄帝和老子,因此得名,他们结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诸多观点,在《经法》中,黄老思想可以总结为: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即,黄老思想倡导统治者“无为而治”,让百姓自我发展,出现问题时再用法律和是非来取处理。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以黄老之术来作为统治思想。这期间,汉朝休养生息,人口得到迅速增长,耕地面积也有明显增加。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大治局面。

但在历经三代人之后,汉朝的社会矛盾凸显,黄老之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是个方面:

第一,汉朝沿袭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还可以持剑入朝,权力极大。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丞相见了皇帝,可以不下跪。最最重要的是,丞相举荐官员、诛杀罪臣,可以不请示皇帝。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如果此时皇帝还不作为的话,恐怕会酿成政治危机。

第二,刘邦建立汉朝时,将异姓诸侯全部铲除,把刘姓的子侄们分封到各地,这些藩王们可以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和税收、财政大权。但在黄老之术的统治下,诸侯的野心越来越大,汉景帝时期,形成了“七国之乱”,对汉朝皇权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大多被封有爵位,而且可以世袭,刘邦封了137个侯爵。这些拥有爵位的功臣后裔,少则三千户,多则三万户,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知法犯法,欺凌百姓,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四,从刘邦到刘彻,汉朝经过了60余年的休养生息,不仅生产力得到了提升,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改善,百家学说再次兴起。其他学派的发展,对黄老之术形成了冲击。而黄老之术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了其他学说的蔓延。

通过以上四点来看,汉朝初年的黄老之术,在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汉武帝刘彻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一种新的治国理念。

独尊儒术对后世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这项制度被后世历朝历代所遵从,长达2000年之久,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等领域残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可总结为三点:

其一,在政治方面,独尊儒术确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和治民方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这些主张成了士大夫们一生奉行的准则。帝王们也意识到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重要性,社会各层级臣民都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平衡。所以说,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二,在文化方面,汉武帝把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提升了儒学的地位。从此之后,儒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思想,更是一种正统思想,甚至被后人“神化”,成为一种信仰。甚至产生了“儒教”,和道家、佛教并成为中国的三大宗教。所以说,独尊儒术,对儒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的蓬勃发展,对读书人、官员以及老百姓的日常教育和行为准则,有了较为明显的约束,对促进社会和谐、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但是,独尊儒术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例如,它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让古代的百家之说成为一家之言,对中国历史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儒学所倡导的封建思想,也有迂腐的一部分,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移动信息期刊

福建茶叶期刊

畅谈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