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危在旦夕时秦朝的80万大军都去哪里了
秦朝危在旦夕时秦朝的80万大军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回来挽救一下?
秦朝危在旦夕时秦朝的80万大军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回来挽救一下?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数百年遗留下来的战争创伤尚未抚平,各国百姓还心怀故国,没有对大秦心悦诚服的时候,他的目光便过早的投向边远的南北两线,将国策由“清理疆内”改为“外诛暴彊(强)”,针对南方百越以及北方匈奴,两线作战,先后发动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
因为这两场战争对大秦都至关重要,所以,秦始皇派出去的人马,自然是精锐当中的精锐,总数大约80万,80万还比较笼统,实际数字则只会多不会少。那么,这80万人马对大秦帝国有什么影响呢?
秦统一天下后,全国人口约600余万户,史学家统计人口,往往以“5”为基数,算下来也就3000余万人,大约如今一个半一线城市的人口,这些人放在一座城市显然太多,但分布在广袤的大秦帝国,肯定是非常地广人稀的。
而且依据秦制,17岁以下,56岁以上人口不用服役;女子不用服役;残疾人不用服役;拥有不更以上爵位的人不用服役。
图1 秦疆域图
不要以为秦朝有爵位的人不多,大方的秦始皇很喜欢全民赐爵,他当上始皇帝以后,先后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移民,总计约14万户60余万人,对这些移民,秦始皇的待遇是,每位升爵一级,免役10到12年。
仅此一斑,可窥全豹,再加上还要修陵墓、收缴天下兵器,夷平六国险关要塞,起建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公路网等等,如此七七八八折算下来,显然又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可以服役的人口显然就有点不够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还能抽出80万精锐军团,自然会导致中原各地郡县少兵甚至无兵,结果呢,前209年,陈胜吴广一起义,一群乌合之众便迅速攻城掠地,很快打到函谷关,让二世皇帝胡亥没有办法,只能临时武装起修建骊山陵墓的20万囚徒,许以重利之后,就靠这些囚徒,让大秦帝国又残喘了几年。
抽走80万精锐军团对秦国的影响就能有这么大,可问题是,秦朝危在旦夕甚至灭亡之后,这80万精锐军团到哪里去了,他们就没想着帮秦国一把,或者替秦始皇报仇吗?先从南线说起。
图2 秦代的军队
一:南线
关于南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什么秦朝灭亡后,50万南方精锐军团是遵循秦始皇遗诏,为了巩固南方,才没有兴兵南下为秦始皇报仇。如果真有这种诏令,秦始皇当然很了不起,然而遗憾的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对于南方百越,秦始皇经营的还比较早,在统一的前一年,即前222年,就派大将屠雎率50万人马经营。
百越大致在如今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其时当地还没有国的概念,只是一个个的聚落以及部族,活动地点比较分散。正因为如此,所以,屠雎起初战事进行的还比较顺利,开疆拓土,用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在广西、广东、越南一部设置桂林、南海、象三个郡,下辖50余县,总面积约70余万平方公里。
三郡设置之后,为了巩固对南方的统治,秦始皇由内地迁徙大量百姓填充,具体数字或者三万户,或者五万户,没有统一的说法,然而不管三万还是五万,他们固然能带去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以及生产方式,但百越地区的老百姓很不习惯,不习惯怎么办?无可避免的产生矛盾。
图6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
其后呢,为了巩固战果,他们临河筑塞、修长城、开直道,正备将北方打造的如铁桶一般牢固的时候,出事了。
前210年,秦始皇归天,赵高、李斯因担心蒙恬夺权,设计将之害死,蒙恬死后,北线30万精锐军团成无人统领的香饽饽,谁都敢插一手。
前209年,中原各地起兵反秦,秦应对的非常吃力,无奈之下,胡亥、赵高等调王离、苏角率北方军团南下,配合章邯作战。
结果,无敌的北方军团遇到了更加无敌的项羽,巨鹿之战中全军覆没,王离、苏角等也兵败被杀,造成的后果是:北线军团南下,北方防御空虚,致使:“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黄河以南),与中原界于故塞。”
图7 巨鹿之战形势图
匈奴乘势打了过来,让蒙恬十年辛苦毁于一旦,历史上,因内斗而招致外侮的例子还少吗?直到一百余年之后,匈奴才被汉武帝彻底赶走,但这一百余年,又给中原百姓带来多少麻烦啊。
秦朝灭亡后,留在南北两线的80万精锐军团,结局就是如此,南线自立一国,将南方治理的越来越有规模;北线呢,为秦朝殉葬,导致匈奴乘势崛起,到底孰是孰非,就只能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