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退休金官员退休后如何生活
古人没有退休金,官员退休后如何生活?
古代封建王朝的时候学子通过科举成为朝廷的一员,为国家效力;但有的时候一些官员看不惯朝中的风气要求辞官的也存在,那这些辞官回乡的人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其中一部分是官二代,不愁吃穿,陶渊明的家世很好,李白的父亲和包拯的父亲都做过官,都有财产,不用担心生活。也有一些人辞官回乡是年纪大了,到了该退的时候了,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皇帝会赏赐他们一些礼物,当地的商人也会孝敬他们。
还有的官员辞官还保留待遇,如朱熹就享有有待遇不管事的“奉祠”之位。还有些官员本就是官宦或大地主家庭出生,家境丰足,比如“划粥断齑”的范仲淹,其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还有司马光,退隐写书,还有能力为邵雍建园子,可见资产丰厚。少部分官员比较清贫些,田产不多,读书农耕,但仍可以恬淡悠哉度日,相对于乡里农夫之类,有地位有知识,还是好多了。
当然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官员都没有富裕的家境,良好的身世,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并且在朝为官的时候大多都是清官,为人正直,两袖清风。所以在他们辞官之后过的生活都比较清贫,田产土地也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会读书,农耕,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一些,但也是悠然自在的。与那些真正的田间农夫相比,他们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也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也是不错的了。
其实五柳先生并不是一个大官,所以对于他来说辞官回到家乡也不是一件非常难以抉择的事情,更何况官场上的生活根本就容不下他,你陶渊明的性格在官场上是生活不下去的,所以辞官回到家乡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从陶渊明的许多诗句中体会他在田间生活的乐趣。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渊明在田间的生活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或许陶渊明更适合这种生活。在这田间,没有官场上那些惹人心烦的众多事情,而更过的是自由,洒脱,不拘小节。
说到这里的话,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古代的官员也并不是拿俸禄当饭吃的,他们的生活不能仅仅靠俸禄来支撑。因为朝廷上发的俸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有的时候他们犯一点小的错误就会罚俸一年,或罚俸半年,大多数的收入,都是来源于“灰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