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太子拒绝娶大国公主最后什么结果
春秋时期一太子拒绝娶大国公主,最后什么结果?
先秦时期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这在姓氏上就有体现,所谓“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而周朝的建立者为周武王姬发,因此姬姓是先秦时期最大的一个姓,除此之外还有姜姓、妫姓、嬴姓、芈姓等等,历来,姬姓和姜姓之间都有通婚的传统。
而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姜姓,又齐国是大国,因此齐国的公主历来都很受欢迎,但也有诸侯国的太子对齐国的公主不感兴趣,最著名的莫过于郑庄公的儿子,即太子忽,后来的郑昭公,不肯娶齐国公主文姜,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即“齐大非偶”。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在现在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不敢高攀。但至于是不是真的高攀了,那就值得玩味了。
先来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即将及笄,到了该给她物色如意郎君的时候了,当然我们知道,公主的婚姻,一般和政治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文姜的婚姻也不例外。挑来挑去,齐僖公觉得嫁到郑国不错。
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其建国时间虽然短,但是最开始的三任国君都是狠角色,包括正在位子上的郑庄公,他在周王室做卿士,辅佐周天子。他利用这层身份没少为郑国谋私利,所以郑国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而发展到了后来,郑庄公直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了,周天子也想要夺了郑庄公的权,于是有了著名的周郑交质,周天子的儿子到郑国做质子,而郑庄公的儿子到周王室做质子,这个儿子就是太子忽。
当时郑国的祭仲也跟着太子忽,劝说太子忽接受这门婚事,在祭仲看来,这门婚事对太子忽是有好处的。他对太子忽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虽然太子忽已经是太子,但是郑庄公宠爱的妃子和儿子不少,除了太子忽之外,公子突和公子子亹将来都可能是国君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但是太子忽始终觉得不能依靠外力,而要依靠自己,所以他就是不肯娶齐国女子。不想依靠外力,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太子忽的能力配不上这种想法,他完全没有学到其父郑庄公的老谋深算,虽然郑庄公去世之后,太子忽如愿做了郑国的国君,即郑昭公,但是郑国的内乱很快就开始。
先是宋国劫持了祭仲,要求让公子突做国君,所以郑昭公只能出逃。公子突成为郑国国君,即郑厉公,而郑厉公和祭仲不和,最终被祭仲逼得出逃,然后郑昭公再次被迎回郑国,只是不久他就被大臣高渠弥所杀。认真算起来,郑庄公去世之后,这个曾经有远大理想的太子仅仅又活了六年,然后就被大臣杀死了。
假设当初他娶的是文姜,宋国说什么也不敢威胁祭仲换了郑国的国君,而文姜虽然私生活比较混乱,但是政治能力是非常强的,说不定能成为郑昭公的贤内助,郑国也就不会有那二十余年的内乱,从此衰落了。
当然假设只能是假设,不会成为真正的历史,而太子忽没娶齐国的公主和宗室女是真的,后来郑国的内乱也真的发生了。
- 上一篇:柏林危机简介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
- 下一篇:史记故漏破绽的一篇列传司马穰苴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