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危机简介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
柏林危机简介 危机背景,过程及结果介绍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1948年2月,美国不顾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在伦敦举行所谓六国会议,商谈成立独立的西德政府。美国还和英国、加拿大秘密商议建立北大西洋政治军事集团。
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
1947年9月,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动政客和反苏分子。
1948年4月6日,苏芬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抵抗外来武装侵略。
1948年2月,为抗议西方六国伦敦会议,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
1948年3月30日,苏联驻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国军事长官,从4月1日起,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国不顾苏联4月间在柏林断断续续采取的限制地面交通运输等警告性措施,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德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
1948年6月19日,苏联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 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路实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车客运交通;2禁止西占区汽车和马匹进入苏占区;3水路运输须经允许并彻底检查后始能放行;4个人通行证无效;5货运列车须经彻底检查后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
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
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空中补给
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驻德军事长官克莱的部下和顾问们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怎样对付苏联政策。会议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最后克莱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
驻西德美空军司令李梅将军接到克莱的命令后,立即调动他所掌握的飞机,第二天向柏林开始了空运。李梅在调集欧洲可供使用的美国运输机的同时,又急电华盛顿派出更多的运输机以供空运。
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 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