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翰林学士主要是干什么的
古代的“翰林学士”主要是干什么的?
古代的“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翰林学士,具体又是什么官职呢?
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立文学馆,用此来招揽天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他夺取天下以及登基称帝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招揽有才学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保留了下来。这一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被称为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
中书舍人,是专门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唐玄宗时期,因为事务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时起草。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置学士院,从翰林待诏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学士院,帮助中书舍人。
但是,翰林学士又不同于中书舍人,因为中书舍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的诏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称为外制。而重要的诏书,则由翰林学士起草,称为内制。
起先,翰林学士是没有品级,也没有官署的,他们往往在朝廷里还兼任着其他官职。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局日趋复杂,因为经常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其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
翰林学士经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够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当时被称为“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能够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职,升为宰相。
唐宪宗时期,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一名德高望重者,为翰林学士之长,称为学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承袭唐朝,起先也是没有品级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职。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内相权力变大,是因为皇权旁落,宦官和藩镇权力增强,内相的权力是用来制衡前两者的。而内阁首辅权力的增大,是因为皇权极度加强,皇帝不理政事导致的。
其次,权力大小不同。内相是皇帝为了和宦官、藩镇争权而产生的。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在明朝,有时甚至可以制约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事件、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
最后,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内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领导的百官,被称为外朝。皇帝领导的亲信,被称为内朝。内相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内朝,是服务于皇权的。而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对皇帝的旨意不满意,是可以封还的,可以制约皇权。
无论,内相也好,内阁首辅也罢,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都是为强皇权服务的。而当其权力一旦做大,最后必然会遭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