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文化素质

起名王锡什么好听刘鹗不只写出了奇书老残游

发表于:2025-10-21 10:16:42 来源:宏馨资讯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博学多才,精于考古,喜好金石、碑帖、字画及善本书籍,集藏的“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品种繁复,数量众多,其中不免残缺不全者,然而他视若珍宝,并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抱残守缺斋”,以示厚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国子监祭酒兼团练大臣王懿荣和他的继室谢氏、长媳张氏投井自尽,他所辛勤搜集的上千片甲骨被置一边,无人问津。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变卖家藏文物偿还债务,刘鹗一举买下1000多片甲骨,又委托古董商赵执斋奔走齐鲁、赵魏之郊,购得3000多片,另从好友方药雨处购得范姓所藏300多片,还派三子刘大绅到河南收购1000多片。数年之间,刘鹗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识辨40余字,对甲骨资料的保存和集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1903年,刘鹗从搜集到的甲骨中精选墨拓1058片,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铁云藏龟》,计6册,罗振玉、吴昌绶分别为之撰序。《铁云藏龟》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无数学者研究的珍贵史料,不仅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而且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刘鹗因此被誉为中国“甲骨研究第一人”。

1909年,刘鹗被清政府冠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新疆,悲愤而死,他多年搜集的甲骨从此又分散到不同藏家手中。其中,约1000片先归其表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新中国成立后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约1300余片先归同乡叶玉森收藏,后转售给周连宽,现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约几十片,为美国人福开森买去;此外,前中央大学获277片、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获509片、陈钟凡获201片,此外商承祚、束世澄、王瀣、沈维钧、郦承铨、胡光玮、胡厚宣等学者,也都先后购得部分刘鹗原藏的甲骨。

此后,罗振玉从刘鹗赠送他的未曾著录过的甲骨中精选数十板,影印《铁云藏龟之余》。上海的孔德图书馆获得了一批会稽吴振平旧藏甲骨龟片,沈尹默、金祖同、李旦丘考证后认为属刘鹗旧物,其中大多数未为《铁云藏龟》著录,于是精选93板,略加按语,并著释文,编印成《铁云藏龟拾零》。叶玉森则从刘鹗的遗藏中精选240板,附考释文字,墨拓石印了《铁云藏龟拾遗》。

刘鹗除收藏甲骨、龟片外,还收藏古陶、古印、古封泥、古钱币、碑帖和青铜器,分别辑为《铁云藏陶》(著录陶印45方)《铁云封泥》(著录古封泥752块)《铁云藏印》(共10册,著录古印391方)《铁云藏货》(著录古钱185枚)《铁云诗存》《铁云碑帖题跋》《抱残守缺斋藏器目》等。《铁云藏货》系刘鹗生前亲自编订,共116页,汇集了鲍康、胡义赞、潘祖荫、王锡、杨继振、王懿荣的部分旧藏,有不少是从未著录过的珍品,直到1986年,距刘鹗逝世77年后,才由中华书局刊印传世;《铁云碑帖题跋》《抱残守缺斋藏器目》则为后人所辑。

作者: 周惠斌

科研成果与传播期刊

产城编辑部

汽车画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