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第一站长

起名字隗天水历代名人录之五一代枭雄隗嚣

发表于:2025-10-21 09:53:26 来源:宏馨资讯

西汉末,王莽乱政,天下动荡不安,各地军阀林立,战乱此伏彼起。时势造英雄,在秦陇也出现了拥重兵称雄十一年的隗嚣。

隗嚣,字季孟,氏族。西汉末天水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生年不详,东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卒于冀(今天水市甘谷县)。

季孟出身豪门土族。据《后汉书·隗嚣传》,他年轻时在州郡作官,以知书通经闻名陇右,得王莽国师刘歆(西汉经学家和数学家)赏识,荐为国士。刘歆死后,绿林起义席卷各地,面对全国“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的格局,他辞官返回故里天水。

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利用大众的思汉心理,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当时陇右豪强纷纷起兵讨伐王莽,季孟迫于形势,犹豫再三后,也打起了反莽旗号。在联兵攻占平襄(今通渭县西南),杀了镇戎(王莽改“天水郡”为“镇戎郡”)大尹(王莽时称“太守”为“大尹”)后,因季孟“素有名,好经书”,大家推他为上将军。季孟即聘“博通经史,晓天文地理”的名士方望为军师,“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道德”,以“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为宗旨,兴刘复汉。同年7月发布《讨王莽告郡国繳》,指斥王莽“慢侮天地,道逆理”之罪,呼告各郡国各级官吏反莽。12月又兴兵10万攻袭王莽雍州牧陈庆和安定(今镇原县西南)大尹王向(王莽从弟王谭之子),杀陈庆、俘王向。

王莽死后,季孟又先后攻占了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基本实现了对陇右地区的控制。

季孟“汉复”(1974年在破城子发掘的居延汉简中,就有以隗嚣政权为纪年的木简,只是将“汉复”误为“复汉”)政权的建立和逐日强大,引起了更始帝的警惕。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派使臣诏请归顺,季孟不听军师方望劝告,率部抵长安投了刘玄,封为右将军。事刘玄不久,隗崔(季孟四叔)和隗义(季孟之兄)蓄谋反叛,季孟将此事告知刘玄。刘玄杀了崔、义二人。更始帝为季孟忠心所感,授其御史大夫。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夏,另一汉宗室刘秀(后来的光武帝)在河北即位,建元建武。因刘秀是当时起义军中最强盛的一股力量,季孟劝刘玄归政刘秀。刘玄不肯,季孟便与诸将密谋劫其东归。泄密后,刘玄怒诏季孟,季孟惧伤性命,装病不见,刘玄派兵围其宅院,季孟趁黄昏突围,逃归天水。

回到天水,季孟召集旧部,再度招兵买马。因其以“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著称,“三辅耆老士大夫”纷纷投奔于他,就连当时很有名望的马援和班彪也成了他的部下。季孟一时将士云集,“名震西州,闻于山东”,自称西州上将军。

季孟与刘玄决裂后,与刘秀建立了联系。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大司徒邓禹镇压赤眉起义,裨将冯带兵叛逃,经天水时,季孟出兵阻击,缴获大批辅重,得邓禹信任,封西州大将军,命其管辖凉州、朔方一带。随后,季孟又派兵击败西进赤眉军,得刘秀赞赏和器重,两人关系日趋于好。此时,割据蜀地(今四川一带)的公孙述也派人拉拢,季孟不但没有答应,反而杀了使者。公孙述与拥兵数万的吕鲍联合进犯三辅(即三秦,今陕西一带),季孟派兵佐征西大将军冯异击其以败。其后,公孙述又多次兴兵进犯汉中,都被嚣兵击败。

季孟苦心经营,势力逐日强大。随着力量的雄厚,他开始对刘秀阳奉阴违。刘秀多次要他讨蜀,他以“三辅单弱,蜀道难行”为由,按兵不动。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再次伐蜀,通知他出兵援助,同样被托词拒绝。自此,刘秀已觉季孟首鼠两端,但考虑陇右乃战略要地,仍许季孟以重爵,多次派季孟的故友来歎、马援等劝他入朝。季孟认同部下王元和王捷的主张,认为“天下成败未可知”,自己却据天水、陇西、上邦等要地,绝不能轻举妄动,轻易事主,以免一时失败,无栖身之地。每次刘秀派人劝归,季孟都以自己对朝廷无功德,待四方平定后退闾为由辞谢。他采取权宜之机,忍痛割爱,遣长子隗悔入侍刘秀,以示诚意。但由于他反复无常,“游士、长者稍稍而去”。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进犯南郡(今湖北江陵),刘秀下诏季孟,要其伐蜀,他又以“白水险阻,栈阁绝败”而敷衍塞。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决心先讨伐季孟。即派兵攻占了北地(今庆阳西北)、安定等郡。此时,季孟感到自己的实力尚难抗衡刘秀,便将过错推给部下,上书谢罪。以虞舜事文自比请求宽恕。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季孟为势所趋,称臣于公孙述,公孙述封他为朔宁王。自此,他与公孙述之间遣兵往来,相互援助。

刘秀在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大举西征,来歎将军首战攻占略阳(今秦安县陇城一带)。季孟担心有大兵再袭,命诸将分头据守,并亲自率兵数万包围了略阳。在公孙述部将李育、田的援兵帮助下,季孟斩山筑堤,激水灌城,因来欹与部将固死坚守,发屋断木作为兵器奋力抵抗,季孟自春至秋尽力攻打,仍未攻下略阳。相持略阳数月后,刘秀亲自率兵伐嚣,并劝季孟部众投汉,牛邯等十三大将及嚣所属十六县的十万余人投降了刘秀。季孟觉大势已去,派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援,自己携带妻子逃至西城(今天水西南)。

刘秀在数诏季孟不降的情况下,杀了隗旬,并命吴汉和征南大将军岑彭包围了西城,派耿算与虎牙大将军盖延包围了上邦(今天水市)。月余,大将杨广战死,季孟陷入困境。数月后,王元借蜀救兵赶到,冲入西城,护季孟逃归冀(甘谷)县。此时,“颖川盗贼群起,郏城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河东守兵亦叛,京师骚动”,刘秀“晨夜东驰”,季孟乘势追击,收复了安定、北地、镇戎、陇西诸郡。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正月,季孟患病,忧愤而死。王元等立季孟少子隗纯为王。建武十年(公元34年)10月,来敏、耿弃、盖延等征讨隗纯,隗纯在洛门(今甘肃武山县郭槐)大败,天水归汉,结束了隗氏政权雄据陇右十一年的历史。

季孟雄据陇右时,主要活动在天水一带。在天水,与季孟及其“汉复”政权相关的遗迹较多。甘谷大象山有季孟的“歇凉台”。居台俯瞰,山川如车指掌,传说季孟常阅兵于此。据《伏羌县志》载,甘谷县西十里有隗嚣墓和隗器宫。清乾隆时伏羌县令杨芳灿《隗嚣宫怀古》诗曰:“暇日寻荒寺,居人识故宫。山门森松柏,野店没蒿蓬。”可见,直至清乾隆时遗址尚存。

天水市北仁寿山巅,有一居高临下、位置向阳、陇山水尽收眼底的巍峨挺拔的城堡,当地人称之为皇城。隗季孟曾在此建过宫阙,后人又在这里建过北山寺。据传,起初的皇城是一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楼台亭廓、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建筑群。天水归汉后,日渐荒废。诗圣杜甫客秦州时,登临了远近闻名的皇城和北山寺,并留下了灿烂的诗作,为我们勾画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皇城轮廓。其诗云: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如今的皇城早已看不到杜甫诗中所说的山门和野殿,唯余目睹沧桑的古堡屹然而立。皇城的隗器宫遗址已修成了平整的梯田。除皇城以外,隗还曾在天水西南麦积山后崖“苍松翠柏仰云,杨柳山花拂烟”的雕巢峪三扇岩下,坐石临流,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相传,每至夏日,他在此聚会欢宴。修建宝成铁路时,在阳平关出土了一枚龟钮金印“朔宁王太后玺”。据考,这是季孟兵败后,其母投奔公孙述时途中所遗之物。

刘秀称帝时,当时全国还有渔阳、南郡、梁、齐、庐江、陇和蜀等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季孟和蜀地公孙述势力最为强大。季孟因“其道有足怀者”,“栖有四方之杰”,尤为显赫。不言而喻,这与他礼贤下士密不可分。宋代王安石曾有诗写道:“吾君英睿超光武,良将西征捍隗嚣。”季孟好经书,有文采。其《讨王莽告郡国檢》,文辞激烈亢愤,以犀利的笔锋,声讨王莽罪行,号召推翻新莽政权,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全文分“逆天”、“逆地”、“逆人”三层,分层铺写,逐层深入,严谨透彻,精辟绝伦,曾传诵一时。堪与唐徐敬业的《讨武翠檄》合称双璧,其中抨击王莽逆人大罪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覆按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系无辜,妄族众庶。行炮烙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杂,裂以五毒。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泣市道。设为六管,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民坐挟涂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h死,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沙佰。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谨之所天,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此其逆人之大罪也。”

其文明显受西汉辞赋的影响,全用排比、对偶句式,文笔酷畅,情感激越,是一篇充满气势的上品檄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季孟及其“汉复”政权的评价,古今不一,因人而异。多数人视“汉复”为“割据政权”,言季孟乃“千古遗臭的罪人”。宋代学者苏辙《论隗嚣》谓其“从圣公而不疑,背光武而不悔,谋臣去之,义士去之;至于杀身亡国,盖不足怪也。”《后汉书·隗嚣传》则评季孟,如不遇刘秀这样的劲敌,他是比得上周文王的。客观地讲,季孟的“汉复”政权是农民起义的产物。在新莽末“枯旱虫螳相因”,新朝赋役惨重,出现“煮草木为酪”,以至“人相食”的情况下,季孟作为推翻王莽新朝统治的力量之一,是顺天应人之举,其“汉复”政权的建立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历史的向前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据陇称雄后,先事刘玄再事刘秀,并非朝秦暮楚。乃是因劝刘玄归刘秀未成所致。在此期间,他先视叔父和兄长性命与不顾,尽忠更始帝;后置长子隗悔安危于度外,讨刘秀放心,足见其辅汉之诚意。但后来,他对刘秀阳奉阴违,是想坐收渔利,足见其雄据野心。最后称臣公孙述,则属权宜之计。盖棺而论,季孟审时度势,乘时而起足为一时之雄。但去就之间,依违模棱,是不可取的。谓其是“逆历史潮流的割据之霸”,未免有点偏颇,古人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惜也,然终之实难。

(程凯、董晓明文)

三角洲杂志社

知识文库杂志官网

兰台内外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