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食品机械

朗公庙固军家装修九三版新乡县地名志之朗公

发表于:2025-06-27 11:13:35 来源:宏馨资讯

朗公庙乡地图

曲 水〔Qushui] 在新乡市区中心南偏西11.4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西3.7公里,古黄河大堤,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之间。442户,1 824人,汉族。耕地3 234亩,机井12眼。村北低洼盐碱,为引黄自流灌区。

宋代。"荆氏在此居住"。(清同治十一年荆氏祠堂碑文),村西也有宋代墓。据荆氏祠堂经幢记载:元代延佑元年(1314年)"曲水村"。传说当时村东有南北向湾曲小河,故名曲水。西有一小村名浮水与之相近。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统称曲水。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二十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八柳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长形,面积19.4万平方米,主街2条,十字相交,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已经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和两层楼。村中十字有村委会、商店、信用社。农业以小麦、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 157万公斤,年亩产778公斤,人均粮食854公斤;棉花840亩,多棉麦间作,总产7.9万公斤,亩产110公斤。工副业村北有机砖、棉杆板、水泥预制等厂。工农业总收入471.2万元,人均纯收入864元,比1978年增长6.8倍。有中小学,在校生376人,教师19人。有卫生所。村西北有新菏铁路新乡东站,南有小冀至古固寨公路。西有宋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 泉〔Daquan〕 在新乡市区中心南11.7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西3.4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南岸。258户,1 264人,汉族。耕地1 422亩,机井25眼,少部分为引黄自流灌区。

宋时,此处有人居住。明初,荆氏迁此。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八柳树北决口,村南一片汪洋,形成一个大深潭,长年有水,俗名大泉,后以此名为"大泉屯"(明嘉靖六年 御帝庙内香亭载)。后史姓从兴宁迁此北边定居,名史富屯。民国初年史富屯并入大泉,曾名富泉,后易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泉社设此。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二十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八柳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椭圆状,面积19.4万平方米,主街2条,十字相交,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南扩展。原村舍主宅全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两层楼。村十字有村委会、供销社,村北有腐竹、皮箱、木器加工等厂,南有水泥预制、机砖(2个)厂。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64万公斤,年亩产908公斤,人均粮食5CS公斤;棉花722亩,多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 7.6万公斤,亩产105公斤。工农业总收入528.5万元,其中工业占83.6%,人均纯收入932元,比1978年增长6.1倍。有中小学,在校生180人,教师19人,新建教学楼1幢。有卫生所。村东有国道107线,北有小冀至古固寨

固 军〔Gujun〕 在新乡市区中心南12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西2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南侧。分南北两个村委会。 900户,3 403人,汉族。耕地3 977亩,机井85眼。

相传,宋代兵马在此秘密集结,攻破辽将肖银宗部在司马东摆的迷魂阵,故名。后有写老固军、固郡。明洪武初年,张姓从大泉迁此,居村南名张固军;万历间刘姓从龙潭村迁村北边名刘王庄;居村东的马、侯、孙三姓名老固军;居村西的徐、刘两姓名西小庄;对外统称固军。1958年分两个行政村。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八柳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四面高中间低,南北长形,面积38.6万平方米,主街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多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两层楼房。村内外林木密茂,远不见村舍。村中有供销社、商店。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71.4万公斤,年亩产886公斤,人均粮食504公斤;棉花2200亩,占耕地面积的55%,多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20.3万公斤,亩产92公斤。工副业有织布、针织、机砖、水泥预制等厂,还有建筑、运输队。工农业总收入742万元,人均纯收入923元,比1978年增长7.3倍。有中小学,在校生702人,教师47人。卫生所3个,医生7人。村北有国道107线与小冀至古固寨公路交叉,有立交桥。

张 湾〔Zhangwan〕 在新乡市区中心南10.6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古黄河大堤,与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之间。 490户,2 358人,汉族。耕地3 954亩,机井30眼,村北低洼盐碱为引黄自流灌区。

宋时,张姓在大堤转弯处居住,名弯子村。明洪武初年,又一张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名张家湾"(清光绪二十一年祠堂碑文)亦称东曲水。后刘姓在万历间"从龙潭村转迁村西头"(清道光十年刘氏祠堂碑文),名刘家湾,三村并存,清同治间筑寨后,名张家湾。民国初年统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二十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朗公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圆形,面积27.1万平方米,主街3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南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174万公斤,年亩产828公斤,人均粮食738公斤;棉花1 500亩,多棉麦间作,总产11.2万公斤,亩产75公斤。工副业有机砖厂2个及农牧林场等。工农业总收入308.6万元,人均纯收入540元,比1978年增长4.3倍。有中小学,在校生419人,教师23人。有卫生所。村北有新菏铁路,东孟姜女河,东有国道107线,南有小冀至古固寨公路。

朱堤〔Zhudi)心南10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北1.4公里,古黄河大堤与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之间。由朱堤、小赵堤两村组成,村委会驻朱堤。 180户,797人,汉族。耕地732亩,机井12眼,村南有乡机电灌站,北低洼盐碱,为引黄自流灌区。

据《朱氏族谱》载:明永乐间,朱姓"从本县宋佛村迁小赵堤村西",名朱家堤,后简称朱堤。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南路十五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朗公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呈长条形。面积7万平方米。街道东西向1条。新村舍向南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多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和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水稻、棉花为主,粮食总产65.5万公斤,年亩产1 064公斤,人均粮食656公斤;棉花300亩,棉麦间作,总产3万公斤,亩产达100公斤。工副业村西有砖瓦、村东有水泥预制厂等。工农业总收入250.5万元,人均纯收入866元,比1978年增长5.6倍。有小学,在校生138人,教师9人。有卫生所,村北有国道107线,东有新原公路,南有小冀至古固寨公路。

小赵堤〔Xiaozhaodi)市区中心南10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北1公里,古黄河大堤(即汉堤)顶。朱堤东200米,属朱堤村委会。43户,201人,汉族。耕地180亩,为低洼盐碱,自引黄自流灌溉后,现为高产农田。唐代赵姓在此居住,据赵壁墓志铭:"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十月十四日,礼殡城南史村(今名瓦碴吃档)南二里(今村西堤下有坟)。"后赵姓因水灾从史村南迁此,名赵家堤,亦称东赵堤,俗称小赵堤。清雍正间,赵姓后绝。张姓从原武县(今原阳县)杨河村迁杨街,清末又迁此,都沿用原村名至今。

聚落东西长形,面积3.1万平方米,街道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东西扩展,面积1.3万平方米。村北有国道107线,南有引黄人民胜利渠东三干渠。村沥青路与村东新原公路相接。古迹有唐代赵壁墓。

张 庄〔Zhang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南13.7公里,朗公庙乡人民政府驻地南2公里,黄河故道内,新原公路西侧。320户,1 520人,汉族。耕地1 754亩,机井43眼。

清雍正间,"朗公庙张街" 张姓(清同治十年《张氏家谱》序)和张八寨张姓迁此垦荒,名张庄。后牧村张姓也迁此,居住西边,名新张庄。两村在民国初年统称今名。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四南区十六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朗公镇。1948年属五区,1955年属朗公庙中心乡,1958年属朗公庙人民公社,1983年属朗公庙乡。

聚落椭圆状,面积15.3万平方米,主街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委会主宅大部改建,砖木结构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粮食总产78.1万公斤,年亩产970公斤,人均粮食514公斤;棉花1 000亩,占耕地面积57%,多棉麦间作,塑料薄膜复盖,总产10.4万公斤,亩产104公斤;花生200亩,总产80万公斤。工副业有陶瓷、造纸、水泥预制等厂。工农业总收入207万元,人均纯收入868元,比1978年增长6.6倍。有中小学,在校生268人,教师17人。有卫生所。村东有新原公路。

中国林业产业杂志

财富生活

建筑工程编辑部

网羽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