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实验箱

巩义市米家装饰装修巩义侯地小米多好吃手指

发表于:2025-05-06 09:39:53 来源:宏馨资讯

“谷子”,这种耐旱稳产物种,在这片高温、干旱、营养丰富的黄土地上茁壮成长,成熟收获后就是金灿灿的小米。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侯地小米”的特有品质,它曾是侯地人民的一种主食。至今,在巩义市乃至周边,很多人还把它看成是一种赫赫有名的高级天然营养品。

王升旗|文

侯地小米最是养人

侯地,是巩义市鲁庄镇下辖的东侯、西侯、南侯、北侯四个自然村的总称。侯地,尤其是北侯,常年缺水,在靠天吃饭的岁月里,粮食的高产曾是人们最大的奢望。但上帝在关上大门的同时,却也为朴实的侯地人民打开了一扇窗。谷子,就是上帝开的那扇窗。

“谷子”一季一熟,麦收后播种,在北方的“三伏天”不惧酷热,迅速生长。100天左右就收获了。谷穗有毛茸茸的亮黄色,也有酒红色,还有黄白色。碾掉谷糠后就是“小米”。

小米最主要的营养是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及B族维生素,那时,村里的孩子很少有近视眼,可能就与吃的小米中的胡萝卜素有关。

掐掉谷穗的植株晒干后叫“秆草”,是牲口过冬时的主要草料,小米的外壳叫做“谷糠”,是猪食、鸡料的主要添加料,可以说“谷子”浑身是宝,没有一点儿浪费。

小米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侯地人民的福祉,小米粥曾一度养活了几代人。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巩义市的粮油店还是街边小摊上,哪怕是用粉笔随意写上“侯地小米到了”,懂行的婶子大娘们都会排队购买。更有人直接订购,成包扛走。

当年的“月子婆娘”喝小米粥“坐月子”,没见谁体型变胖的。有个产妇的婆婆听说小米粥养人,就买了一些。每天给媳妇熬小米粥喝。婆婆一心好意让媳妇多吃点儿,就把熬过粥的稠糊糊的米渣盛给媳妇,自己喝汤。

一个月下来,媳妇没啥变化,婆婆吃得白胖!小米粥的营养全在汤中!粥熬好后,表面一层薄薄的汤衣,蝉翼般透明,这就是“米油”,若是头天晚上酒喝大了,第二天早上喝上一碗温热的小米汤,会感受到全身3600个毛孔中都透着熨帖。

好吃的小米背后是辛苦的人力栽培

小米好吃,谷子难栽。麦子收割后,明晃晃的麦茬中藏着30度以上的高温,远望苍黄的大地水雾蒸腾。但这却是播种谷子的好时节。没有播种机,靠的是人或牲口拉耧播种。

一耧耧种子拉过去,一滴滴汗水流下来,播种一亩地好似西天取经,总也没个尽头。“五谷六麦,七豆八花”,农谚总结的不同作物发芽的时间准得很。

五天之后,经过太阳的炙烤和底墒的浸润,小小的谷粒破土而出,展开细小的叶片争相进行光合作用,小苗只有一条细如发丝的根,幼弱的仿佛随时会被太阳晒干,但它们却出奇地坚强,在向下汲取大地的营养的同时,也努力向上吸收日月的精华。

再有五天,小苗约长到一寸高时,就要开展另一项考验耐心和毅力的必要工作了,这就是“剔苗”,又叫“间苗”,把长势不太好的苗拔掉,以免它们争“肥力”,“谷间寸,如上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象一下吧,在热得要发狂的天气中,人们或坐或蹲,一株株剔苗,苗与苗约10公分,行距约20公分,每亩保留3—3.5万棵,这是怎样的工作量!通常一个农活熟手一天能剔3分地就不得了了。剔苗的标准姿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剔苗的真实写照是“汗滴禾下土”。

上头晒下面蒸,在头晕眼花中直直腰,能听见椎间盘“咔咔”的脆响声,扭头看看劳动成果,却好似原地没动,耐性不好的人跳楼的心都有,可惜那时楼房很少。剔完苗后,就要“平茬”了。在没有收割机的时代,纯手工收麦后,麦茬留得高,三伏天既耗墒气又影响谷子的生长。

谷子苗就长在麦茬中,每一锄头下去都要精准,稍不留神,辛苦剔苗的成果将毁于一旦。锄头与麦茬的连续磨擦,铮明瓦亮,技术高超的能把麦茬地锄得像公路般平整,切碎的麦茬被掩与于地下,只看到一垄垄谷子茁壮成长。

“旱谷子涝豆”,虽说谷子是比较耐旱作物,但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无数人会在心里无数次地说,下点儿小雨多好。

雨后,在化肥没有出现前,人们给谷子地上自家沤熟的草肥,架子车拉到地头,为防止压折谷子,人们把草肥装入竹篮、荆条筐,一筐筐㧟到地里,一把一把抓到垄中。刺鼻的粪肥散发着浓厚的氨气,那酸爽,不是现在的人能体会到的。只希望谷子能长大穗,增加亩产量。

用力一捻,便能在手心看到淡淡的油渍

秋后,谷穗沉甸甸的,谦虚的地下了头,倒是不太饱满的穗笔直向上,就像人一样,越是有学问的总是虚怀若谷,而“半瓶子咣当”的,脸,却扬地高高。

秋风起时,叶子唰唰清响,不同的地块儿中,五彩斑斓谷穗频频点头,此时,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收获的期待。在特制的掐穗刀的威力下,人们将希望收入囊中。

此时,最担心的是下雨。秋天是侯地的雨季。谷穗未干,若不及时晾晒,在连阴雨的天气里很容易就穗发芽,导致霉变、碳化,收成就泡汤了。

若屋子里晾不开,就摊在打谷场上,用塑料布压盖。雨过天晴,人们会第一时间解开塑料布,迅速翻搅捂得发烫的谷穗,尽力保护一家人的口粮。

天气晴好时,套上牲口拉起石磙,一圈圈碾压谷穗脱粒,在有风的时段,用木锨将谷粒顺风扬起,以清除谷糠和杂物,然后将纯净的谷粒尽可能地晒干,方能安心入瓮,精心收藏。

新米最有营养。装上十斤谷粒,付2角加工费,在碾米机的轰鸣声中,黄灿灿的新鲜小米和糠分离,“营养品”就成了。婶子大娘伸手抓一把,稍微用力一捻,便能在手心看到淡淡的油渍,这是侯地小米的身份证。

人吃米,猪吃糠,牲口吃秆草,谷根就地粉碎变成肥料。谷子在人们的一季劳作中彻底奉献了自己,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今天,“侯地小米”成了很少见的“奢侈品”。因其种植过程过于繁重,仅有少数人以“吃新鲜”的心态在少量种植,为防止小鸟偷吃,地块儿上被罩上了透明的防鸟网,投入和产出的差距更大。

谷子以其特有品性,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华夏文化。这种文化深深烙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深刻并长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成为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世界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玩具世界

儿童绘本杂志社

数理报报纸

美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