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皮能养花捡麦穗与看麦子的记忆
一入学首先看到的是教员的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教室正面上黑板上边,悬挂教员的画像,两边分别是: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音乐课学的第二首歌是《拖拉机与耕牛》。
小学一年级始,每年夏收时节小学生们,都要去郊区捡麦穗,口号是“颗粒归仓”,要把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果实,都收进粮仓不能浪费。那时,课本上没有“粒粒皆辛苦”,但是社会风尚和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要比汗滴禾下土更深刻和有效果。
捡麦穗是需要蹲着,臀部骑跨在麦茬上,割麦子以后留下是一两寸麦茬,学生们都是蹲着捡,裤子与麦茬摩擦几天能把裤子后边磨破,但是这样没人因此而抱怨。
我们参加麦收是需要自带午饭的。后来大些了,城市也发展了,再到麦收时节,学校就安排去农村捡麦穗和帮着割麦子、打捆、装车,一去大约一个星期。打着背包要步行三十多华里,农村的生产大队,把他们都是学校教室腾出来,让我们住,地上铺上麦秸。生产大队对我们学生的一日三餐,非常照顾每顿都是馒头,没有粗麻,每天伙食费是三毛钱,当然是自己缴纳,唯一特殊的是不用交粮票。
除了参加麦收,我们还参加秋收。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颗粒归仓”也就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参加麦收劳动也是学农的一部分,也知道了种地之辛苦,意义很大避免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我们住的大院是苏联援建工厂时,所建配套的生活区,二层楼的单元房,楼间距一般也有三十米,另外还有四处可供种花草的空地。居委会后来把这些种花的地方和楼后十来米的空地利用起来,带着没有工作家属们(主要是妇女同志),组织起来分两季分别种麦子和谷子。
这些家属不乏小脚妇女,都是妈妈辈还有不少奶奶辈的。她们从自家拿着种地工具铁锨、镐头,进行耕种,撒种子是人工手撒,也自己备农家肥。到了收获季节,这些妈妈辈奶奶辈,都主动出来收割,之后她们也捡麦穗做到颗粒归仓。收获后麦子要交到公社(当时街道办事处称“公社”)。所捡的麦穗无人拿回自己家。
我们院的麦子地没人看管,也没人偷拿沾光,但是我们这些顽皮的男孩子们,在麦子灌浆时,会拽几穗放在手掌里搓搓,把麦芒和麦皮搓下来,用嘴吹去放进嘴里吃掉,还有的带着火柴的,拽下麦穗以后点过把麦芒删掉,在用手搓掉麦皮,那个味道非常好,烤麦子的香味至今难以忘怀。
这里是我少儿时期,所经历捡麦穗和种麦子情形,这些往事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说明了那个风清气正的以公心为主流的年代。
这个往事与莫言所说的它的母亲所谓“捡麦穗”的区别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