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朋友养花骑着鸡毛掸子去摸鱼说说基础
近日,教育部关于启动了第三批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各路大咖专家纷纷解读,我也将23年5月29日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新闻通稿仔细研读了一遍,用“兴奋”来形容心情不为过,从我这个经历20年教育的产物自身出来,来谈一谈想法的感受。
先讲一个真人的故事,主角称为“他”
上世纪90年代河北农村的义务教育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他的老师没有一个念完高中的,甚至还有小学没毕业的民办教师,在百忙的农活和鸡飞狗跳的家庭之余,能够认真教完课本内容就已经算是敬业,只要不捣乱,学习成绩如何不重要,更何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探索能力。
小学五年级之前,他的成绩大多是倒数,老师们的办法也很简单:告家长。当然家长的手段更是简单且粗暴,因此那时候给我一个坚定的思想:学习好点是为了不挨打,学习好点是为了父母炫耀的。学习的出发点又错了。
为什么要念初中?很多大人对自己的孩子说“拿到初中毕业证才能领结婚证”真实与否不知道,这可能是那个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由头吧。而他那时候刚刚11岁,他的想法则是:我的老师们终于不认识我的家长了,调皮捣蛋不用挨揍了。
但是对他而言,他的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即使在学习方面也是,母亲教会了他第一个英文短句:sit down please.父亲教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公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也可能是造成他后来喜欢英语和数学物理的原因。
到了高中,他开始知道什么叫做刷题学习了,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试卷、练习册等等。第一个月考,全班共七十人,他考了第四十五名。个人马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除了逻辑之外,没什么大的联系,基本上就是个从头开始,很多同学都把半本书的题刷完了,他还在做一个小白。因此,他也要开始刷题了。
但是,刷题真的令他焦躁不安,就感觉一直在做“1+1=2”,明明都差不多的东西,就是出题人为了为难学生非要搞点新花样出来。他曾经问过他的数学老师:定理解题思路差不多,为什么数学题出的千奇百怪?老师回答的很无奈:为了考试!因此,不愿安于现状的他,用快速解题来满足内心对死板数学题目的不满,甚至自创畸形“洛必达法则”去解极限,因此次次考试都是考的一塌糊涂。
英语这东西最讨厌的就是学习语法,他很感谢他的初中英语老师推荐李阳疯狂英语,那一句“I enjoy losing face while learning english”,让他走上了“语感学习”之路,甚至在村里树下大声朗读引来无数围观。把几本教材背熟之后,反正做题就是读着顺口差不多就对,但是到了高中,语法感觉是奇门遁甲,完全看不懂,还是要靠刷题,自从走上刷题之路,口语也差了成绩也下降了。但是目前来看,敢于说英语的脸皮厚度还在。
最爱物理,他的物理老师很有才,经常是成语连续输出,爱讲实验和课后题,偶尔分享有意思的课外习题。初学动能定理,很是新奇,为何能够不管中间过程而得到最终结果呢?他用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去计算,终于利用数学极值先最小化然后一个个加起来推到出了该定理,老师一听很兴奋,说这就是大学微积分思想来推到动能定理的雏形。这时候我才有了点对大学的求知欲望。
至于语文、化学、生物,他是实在没有任何兴趣,学习的动力只有一个:考个好大学、去个好城市、找份好工作、买套好房子、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上个好大学、考个好媳妇......,放羊的故事在他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了。
17岁步入大学,突然间的放松,让他迷失了方向:上网、打球、喝酒、打牌等等不良嗜好。反正考试60分万岁,岁数小又不知道就业为何物。可以说,他在大学除了结交了一群好朋友,专业知识基本都是浅尝辄止,更没有了去遨游科学世界的理想抱负。他的老师说,目前学习的科学知识要落后老美50年以上,后来他们又见面了,说光刻机技术70年代的时候学院研究过,不过后来老师们都走上了利益更快的其他学科。失去了年少梦里的科学理想,他选择了换个现实的专业考研究生。
幸运的是,他考上了国内某顶级金融学校。在这里,他更加现实和功利,考证、实习、写论文,以为挣钱就是他未来的方向。但是好巧不巧,那时候流行背包客,他也搞了次时髦,去了很多发达地区,也去了很多荒山野岭贫困地区,他很惊讶,20年过去了,有的地方和他小时候一样,内心的某个地方好像松动了,找到了一些小时候最懵懂的方向。毕业之后没有去挣钱更多的地方,而是一些能够服务地区发展的机构。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产生一些共鸣,因为这就是过去几十年学生上学的一个缩影。但不可否认,过去的教育高考制度是很公平的人才筛选机制,能够全面消灭文盲是很伟大的。以后得路就是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一、教育孩子的理念必须转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八字:实、活、真、创、爱、新、行、德,我看现在要好好拾起来了。要让孩子们有伟大的理想、有踏实的学风、有创新的胆识、有务实的能力,英语就是交流工具、物理就是实验和生活现象、数学就是规律密码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艺术美,而不是知识可能带来的物质追求。老子在讲的无为之事,我的理解是你就去做该做的事情,那么其他的都会随着而来,做事掺杂太多的私心杂念,反而不能把事情做好。
科学技术也好,人文科学也罢,好的发展方向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为了社会更加美好。不用过度探究新科学、新制度、新理念等带来的好坏影响。种植小麦让人口大涨却给人们带来了腰颈病以及营养的单一,村庄的建成可以抵御野兽但也带来了守土战争。人类的发展总是会遇到一个个岔路口,没有绝对的好坏,但是智慧的眼睛总能做出最优的选择。
有的时候,孩子读书最开始的想法,教育是最该保留的。
二、教育孩子的环境必须转变
“孟母三迁”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为了教育而改变生活环境的故事,其实现代比孟母要累多了,或者说卷多了,抛去慈母形象辅导孩子的作业,休息日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项的补习班,很多家长在带着孩子刷题从而达到暂时学习成绩满足。
孟母搬到地方都是为了孟子先生走正轨学习,那么好了,目前基础改革来了,刷题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要走正轨了。让喜欢科学的孩子去参观科技馆感受科技的震撼、让喜欢历史的孩子去历史古迹感受时代的变迁、让喜欢文学的孩子去人文古迹感受风雅、让喜欢地理的孩子去大川名山感受自然的伟大,等等。
环境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去做改变。放下手机陪孩子阅读、玩耍制作手工,抛去习题带孩子们去田间地头感受自然科学的力量,减少物质的论调让孩子们去展馆里感受知识的艺术美。这里我想强调一个地方,很多直播带货的平台都是老师带货,家长们出于信任往往会无脑的选择孩子们的读物,我看过几期某些网红的带货过程,笑容里除了拍卖数量增加的满足感,很难看到知识传播的幸福感。
三、社会的基本保障必须改善
人都吃五谷杂粮,谁也不能生活在空气中。十年磨一剑,但是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等等社会现实问题都不能跳过去,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必须出重拳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
有一个事实是必须尊重的,大多制度、科技或者其他方面的探究的结果是无效或者是错误的。总是说要勇于面对失败,但是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重头再来的机会太少,社会必须能够让这一次次的“失败者”能够享受的足够的生活保障。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但是穷苦一生,我国生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也只是一名不能进入中科院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这些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但是制度更要给他们保障。
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改革才能继续走下去,否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依然能把人们打成“讨厌的样子”
四、独立孩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优点
人类出生要养几年才能独立行走、吃饭、穿衣,这是站立行走带来的后果。观察身边孩子,我发现这个年限是越来越长了,十几岁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敢自己坐公交车、不会做饭、不能正常交流、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
孩子们都很优秀,现代信息手段,使他们远比几十年前的孩子们“见多识广”。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很多时候要让孩子们能够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去独立完成自己的想法,如若日常行为都不能独立,那么怎么可能会有独立思想去完成突破性的研究。要让孩子们享受独立带来的成就感,让他们敢于独自面对困难而披荆斩棘。
更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们擅长的各有不同:组织、动手、记忆、交际等等。目前的改革就是要人尽其才,但是关键是教育过程中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正确的引导,这就对师者提出了更多要求,自身的本领也要与时俱进。
教育的改革,要告诉孩子们,不管谁拿着鸡毛掸子,你都要敢于骑着它,光着脚丫子下河抓鱼,怎么抓、给谁抓、抓到啥,这些只有抓了知道,这样自己才能真正成为想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