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丽江蓼

大石桥养花人河北84岁老人40年建桥近万

发表于:2025-02-18 15:21:53 来源:宏馨资讯

今年84岁高龄的樊文林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笑容谦和的他,眉宇间透着儒雅和笃定。

樊文林是石家庄市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顾问,正高级工程师。

在他的书房,随着他将一本本厚厚的相册翻开,一座座大桥缓缓呈现在记者眼前——赵县的安济新桥、平山冶河大桥、石家庄中华北大街“彩虹桥”、滹沱河大桥等都和他有关。

樊文林笑称自己是“桥痴”,40年的时光中,他设计桥梁20多座,主持施工桥梁30多座,总长度近万米。一张张旧照片记录着往日时光,樊文林从青涩小伙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耄耋老人,他身后的数十座桥梁,更是见证了近几十年来河北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

如今,返聘至80岁才退休的他,仍然专心致力于他终身热爱的建桥事业。

说起自己设计、主持施工的桥,樊文林如数家珍

回首过往,最难忘50岁如愿入党 樊文林的家面积不大但整洁明亮,阳台上几盆花草让房间显得生机勃勃。

一套桌椅、一排书架、一张小床,书房是樊文林最常待的地方。即使已经退休,但樊文林仍坚持日常工作和学习,在他的书桌和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和他的笔记本以及一些手绘作品。此外,小床上还摞放着大红的荣誉证书,足有半米高。

“搬家时都舍不得丢掉,就一起带过来了。”樊文林说得很轻松,但每一份手稿、每一本证书,不仅是他多少个日夜苦熬的结晶,更是一座座拔地而起、雄伟壮观的桥梁缩影。

回首过往,他首先提到了具有特别意义的1987年。“那年,我完成了三件人生大事!评上了正高级工程师、有了孙子,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入党了。”樊文林说。

谈到入党,樊文林更是打开了话匣子。“想入党,十八九岁的时候就想,真是想了几十年。”樊文林说。虽然50岁时才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但樊文林对党的向往,要追溯到高中时代。

受当时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高中时的樊文林不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令樊文林意想不到的是,高中还没毕业,他就因病住院、休学。

入党之路虽然坎坷,但樊文林从未放弃。直到198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当时单位的书记是我的介绍人,完成了这件大事,也算圆满了。”樊文林回忆。

年轻时的樊文林(右)和桥梁专家茅以升合影

返乡筑梦,40年建桥长度近万米 樊文林最早在哈尔滨工作,1971年调回石家庄,到了当时的石家庄地区交运公司桥梁队。回到家乡的樊文林,自此开启了修桥筑路的新征程。

樊文林说:“对于修桥,我不愿意重复别人的路。桥梁队既搞设计又搞施工,正好给了我机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家庄的桥梁普遍是简单的梁式桥,经过樊文林精心设计,改变了石家庄的桥梁风貌。1980年,樊文林负责河北省第一座箱型拱式大桥——井陉孙庄大桥的建设,这让他非常兴奋。

随后,樊文林将全部心血投注在河北路桥事业上。

1983年,他主持施工的赵县安济新桥建成,与雄伟浑厚的赵州大石桥比肩而立。但樊文林要做的,不仅仅是建桥——为了解决赵县大石桥的污水排放问题,樊文林还专程去北京拜访了桥梁专家茅以升院士。

1986年,主持施工的赵州小石桥落架重修项目被文化部誉为“古桥修缮的典范”。

1994年,57岁的樊文林主持平山冶河大桥施工工作,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大吨位箱梁单点顶推工程,单点顶推重量达7000吨,创下了全国最高纪录。

1995年,他主持施工的当时全国最大的立交——武宿立交枢纽主线桥工程,荣获全国建筑最高荣誉鲁班奖……

40年来,樊文林共设计桥梁20余座,主持施工桥梁30余座,总长度近万米。他设计施工的桥梁,曾先后十几次获国家、省、地、市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国内金质奖。

此外,他还因为技术创新,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于1992年,成为河北省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聊起过去的岁月,樊文林始终面带笑容

因为热爱,条件艰苦也不觉得苦 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雄伟壮观的桥梁,人们往往发出的只是惊讶和赞叹,对建设者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却了解甚少。

当年,筑路架桥工地条件异常艰苦,作为总工程师,樊文林本可以经常待在办公室,可他宁愿在工地住着透风漏雨的芦苇房、风餐露宿。“干这一行,总不能在屋里修桥吧,只要自己喜欢那就是一种享受。”樊文林说。

“粗竹竿一撑就是梁,芦苇席加油毛毡就是房顶。风雨一大,房顶就被掀翻了。”樊文林说。“一次在沙河桥工地,风雨交加,房顶被掀掉了四分之三,我只好在角落里蜷了一宿。还有一年夏天,我在清苑龙泉河桥施工,午休时往凉席上一躺,压到一个软乎乎的东西,一看是条蛇。我吓坏了,蛇也吓坏了。”樊文林打趣儿地谈着当年艰苦的工地环境。

“现在可不一样喽,别的不说,住的条件好多了,干净明亮的活动板房不仅牢靠,空调、热水器等也一应俱全。还有施工设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台吊车的最大荷载量才8吨,我们都舍不得用。现在百吨、几百吨吊车都有了,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今昔对比,樊文林感叹。

即使年逾八旬,樊文林仍然每天坚持学习

家人眼中,退休后的他还那么拼 樊文林说,求学、回到家乡工作、入党,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党恩不能忘,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守初心,竭尽所能继续发挥着余热。

用他女儿樊志英的话说:“别人的退休生活是散步、锻炼、养鸟、种花、下棋,而我父亲却是工地、工人、桥墩、书本、工艺、改革。每天五点半起床,翻译国外学术期刊、被单位邀请为在建的路桥工程‘支招’、给工人们讲课……我们总劝他,年纪大了别这么拼了,可他却说,人老了,时间才更宝贵。”

“我父亲一辈子都扑在修桥上了。退休前,他每年有10个月在工地上,我们总见不到他人影儿。我母亲常说,‘老樊就是卖给单位了’。”樊志英说,小时候她总埋怨父亲不顾家,长大了才明白和理解父亲的付出和伟大。

——对话——

路桥建设未来大有可为

记者:修了几十年桥,您最苦最累的是什么?

樊文林:没有,修桥是我的乐趣。眼看着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我也见证了河北路桥建设从人力施工到机械化的转变。

记者:修桥数十载,看着路桥建设的巨变,您有什么心愿呢?

樊文林:设备的创新让建设者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随着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路桥建设也大有可为,希望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记者:建党百年之际,您有什么祝福?

樊文林:能够见证和亲历这片热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荣幸,我还要继续为路桥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祝党百岁生日快乐,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玎

■摄/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方泽阳

■编辑/刘洁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物流时代周刊杂志社

国际援助编辑部

消防界杂志社

中国科技投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