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壳如何养花高粱栽培该如何做好田间管理
今天思阳带大家了解一下高粱田间管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留分蘖与不打叶
杂交高粱一般具有较强的分蘖特性,有一些杂交种,虽然分蘖特性较弱,但在播种较早,土壤肥力高,或留苗稀时,分蘖相对增多,且能成熟,因此在正常条件下,一般不打分蘖。分蘖多,有效穗多,产量就高。但是也有例外,因为每个杂交种的分蘖特性,在不同自然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也有很大变化,凡是3197A不育系与白多穗配成的杂交种,如反修十号、忻杂六号,反修十一号等杂交高粱在山西省晋南、山东、河南、安徽等气候炎热的地方种植,分蘖增多,且不整齐,生育期变大,成熟不好;而在我省北部以及陕北、内蒙等无霜期较短的地方,分蘖少而整齐一致,生育期变小,成熟很好,特别是在旱坡地上,表现更为突出。
凡是3197A不育系与中国高粱配成的杂交种,如晋杂五号、忻杂三号、原杂一号、反修十九号等,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生育期变小,而在我省北部地区,则成熟不了。所以留分蘖和不留分蘖应根据每个杂交种在各地区的表现来决定。一般在山西省南部地区,晋杂五号、忻杂三号等留分蘖;在山西省北部地区,全部留分蘖,无霜期较短的地方,为了促进主穗成熟,一般不留分蘖。
高粱的每片叶子,就是一个小工厂,它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杂交高粱整个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高粱一般不打叶。在有打叶习惯的地区,也应注意不要过早,打叶过早,会造成严重的减产,特别是杂交高粱的叶子,到成熟时仍保持鲜色,这对积累养分,促进籽粒饱满,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
二、合理施肥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因此,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增施肥料。几年来山西省广大贫下中农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在合理施肥方面,摸到了因地、因品种施肥的规律,总结出了"底肥、种肥、追肥"三结合的施肥方法。
种肥:优点是用量少,见效快,可以弥补早春气温低,底肥分解慢,幼苗养分供应不足的缺点。所以施用种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特别是在地力较差或是底肥量较少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显著。种肥可以用化肥也可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如果使用化学肥料做种肥,干旱地宜用硫酸安,一般每亩5~10斤,但不宜用尿素,因为尿素吸水性强。如果垧土好的水地,使用尿素还较适宜,因为尿素含氮量高,肥效时间长,一般每亩施3~5斤即可。
施肥方法,若是开沟播种时,可把种肥均匀地撒在沟里;若是用楼播,应注意化肥与种子不要拌在一起,防止下籽不匀和烧苗烂根现象,因此,应派专人往耧腿内溜肥,或采用两耧套种的方法进行。
追肥:杂交高粱拔节以后,茎秆迟速生长,随即进入孕穗期,需要大量养分,因此,这个时期是水肥最有效的时期。追肥应以速效性的氮肥为主,如人粪尿、硫酸铵、硝酸铵等,追施的数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底肥多少,和幼苗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土壤肥力瘠薄,底肥少时,可在拔节、孕穗期各追施一次,一般每亩施硫酸铵30~40斤。如土壤肥力高,底肥充足时,可在孕穗期追施一次,亩施硫酸铵30斤即可。如施用过多或施肥期不当,则会造成茎叶徒长,贪青晚熟,影响产量。
三、抗旱排涝
杂交高粱在各个不同的生育阶段,对于水分的要求和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别。苗期耐旱,从拔节到抽穗,需水量逐渐增加,抗旱能力相应减弱,生育后期,已进入雨季,因此,主要问题是抗涝,一般成熟时茎秆仍是鲜绿的抗涝,反之不抗涝。掌握这些特点之后,就应针对性的实行合理灌溉和及时排涝,力争杂交高粱高产稳产。
拔节水:春播杂交高粱出苗后40天左右,夏播杂交高粱出苗后30天左右,开始放叶、即开始拔节。拔节期是杂交高粱由营养生长(长根、茎、叶)过渡到生殖生长(孕穗、开花、桔实)的转折阶段。拔节以后,茎秆迅速生长,叶片连续伸长,幼穗开始分化,这时肥水供应的好坏,与将来穗子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及时追肥和灌水,做到肥水的密切配合。
孕穗、抽穗水:孕穗、抽穗是杂交高粱生长的盛期,又是杂交高粱"怀胎"和长穗粒的时期,这时需水量最多,也是灌溉最有效时期。这个时期如遇干旱,就要影响幼穗分化,抽穗后往往出现秃尖、霉稀现象。群众把这个时期的干旱叫做"胎里旱"。如果临抽穗遇到干旱,使穗子迟迟抽不出来,群众称为"卡脖旱"。"胎里旱"、"卡脖旱"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浇水,不能等待旱象发生后再浇水。一般杂交高粱拔节后10~15天,如果没有雨,土壤干旱,就要浇一次水。
开花灌浆水:一般情况下,杂交高粱抽穗后3~5天开始开花,随即进入灌浆期,这个时期如果缺水,产量就会降低。群众总结经验是:"浇花不浇籽"。意思就是在开花灌浆期要及时浇水,促进籽粒饱满。这次浇水不宜过大,以免浇水后遇风倒伏。灌浆以后杂交高粱需水相应减少,一般不浇水,如这个时期雨水过多,应注意排涝工作,以防烂根,造成死熟现象或贪青、倒伏,导致籽粒不饱满,影响产量。在易发生涝灾的地方,应予先挖好排水沟,做好准备,以便及时排水。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