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名字蝙蝠苍蝇蝙蝠在吸血鬼形象演化中扮
你如果问最近一段时间最出名的动物是什么,答案非常明显正是此次疫情最可能的罪魁祸首—蝙蝠,同时它也是放眼当今世界都极具特殊性的一种动物。
从生物性上来说,它是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且随身携带有上百种病毒,随便降临一个到人类身上都可能造成我们的灭顶之灾。然而从文化上来讲,由于"蝠"通"福",蝙蝠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是吉祥的象征。众所周知的五福,即《尚书》中的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形象具体化就是五只蝙蝠,古人往往将其刻在门窗上或者用作瓷器碗盆的印花,可见蝙蝠受古人的喜欢程度。
然而到了西方,其昼伏夜出以及会吸食动物血液的特性,让人们将其和恐怖与邪恶联系在一起,例如西方鼎鼎大名的恶灵吸血鬼,就往往是蝙蝠化身成人的形象。那么你知道吸血鬼的历史么?蝙蝠在其演化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身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
关于吸血鬼,目前最流行且最早的故事来自《圣经》。说是亚当和夏娃有两个儿子亚伯、该隐,他们以种植和放牧为生,并每年向上帝进献自己的物资作为贡品。但是由于亚伯比该隐更为勤劳能干,所以种出来的瓜果则更鲜能多汁,自然得到上帝的赞赏,作为对比的该隐则逐渐被上帝所冷落。然而没想到被嫉妒心冲昏眼的该隐竟然杀死了亚伯,并将之藏尸农田。
当然,这一切自然瞒不过上帝,于是该隐被上帝放逐并诅咒一辈子在黑暗中流浪,不能上天堂且连地狱也不收,只能以鲜血维系生命,这就是世间第一只吸血鬼,所以该隐也被认为是吸血鬼始祖。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有鼻有眼自然成为了目前最为流行的吸血鬼来源,可惜很抱歉的是这个故事是假的,它最早来源于互联网游戏公司所编撰的背景故事。在真实的《圣经》故事里面,该隐犯下罪行之后被上帝放逐到挪得之地。帐篷、畜牧的先祖雅八,弹琴吹箫的鼻祖犹八,铁器匠人的先祖土八,都是该隐的孙子。而该隐则被誉为是恶人的先祖。
既然该隐并不是吸血鬼的鼻祖,那么西方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世界上最早的吸血鬼故事出自古波斯使团的一块史前碑上,而后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伯来文明等皆有吸人精气的神话恶魔存在,例如亚当第一任妻子—莉莉丝。不过这里有争议的是,你或许可以把这类恶魔称作是后世吸血鬼形象产生的雏形,但是当我们梳理整个历史脉络的时候,这样的等式实际上却并不成立。
因为诸如莉莉丝等吸人精气的恶魔传说,其产生基础是当时人们对男性遗精现象的恐惧,背后有着更多人类生理现象的隐喻,亦多出现于神话故事中。而我们所说的吸血鬼完全是另外一种恐惧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十二世纪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吸血鬼形象具体的记载,直到当时《英国国教史》中才有被开除教籍的教士在死后会变成吸血僵尸的故事。虽然这个时候关于吸血鬼的形象描述非常模糊,但或许这才是吸血鬼形象真正的雏形。
而吸血鬼真正在欧洲开始流行,则还是需要追溯到欧洲那场举世骇然的天灾—黑死病。
14世纪中期,一种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开始在西亚和欧洲大陆上扩散蔓延,由于糟糕的城市卫生环境和落后的医疗条件,黑死病如同降临人间的恶魔一样毫不费力地收割着人命。在这种无尽恐惧之下,关于瘟疫的种种起源在坊间开始流传。在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就有一个叫做尼塔特的恶魔,人们认为他就是黑死病的传播者,但凡其经过之处瘟疫将会笼罩这块地区域,带来死亡。当时的牧师对此描述道:
这些夜间的幽灵喜欢借着月光光顾睡梦中的人们,吸食他们生 命的精髓。这些活死人害怕日光,当太阳高照,他们就躺 在棺材里睡觉,老鼠护卫着他,不让人靠近。他们皮肤苍 白、牙齿锐利,嘴唇猩红,指甲很长;他们双手冰冷很有腕力,是他们杀人的利器;他们变化多端能化为苍蝇、老鼠和蝙蝠。吸血鬼们最初的面孔阴森而又可怕。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吸血鬼的形象在黑死病这场大瘟疫的助力下才真正开始深入欧洲的大街小巷,人们才逐渐产生世上拥有吸血鬼这种生物的意识;二:当时已经把蝙蝠和吸血鬼形象合二为一,我们不得而知他们两者最早形象结合是什么时候,但是很显然至少在中世纪时期这个设定已经广为人们接受,或许只是因为蝙蝠那奇特的生物特性呢?
任何形象的塑造和最终形成都离不开文学的渲染以及偶然性事件的推波助燃。1679年,菲利普·罗尔创作了小说《在坟墓里咀嚼的死尸》,1732年因里奇·费特和克里斯托弗·波尔的小说《吸血鬼的不腐烂现象》和斯托克《论吸血鬼的尸体》等著作问世。与此同时,1732年奥地利塞尔维亚地区发生了15起可疑的死亡案例,虽然迄今为止这起案件都没有被侦破,但是当地一名叫做阿诺德·佩尔罗的人却被描述为其死后变成了吸血鬼,正是这15起连环凶杀案的凶手,震惊欧洲,由此吸血鬼(vampire)一词的最早名词"vanpir"正式诞生。
除了民间的一些活动以外,18世纪的欧洲再次遭到瘟疫肆虐,为了维护稳定,当时欧洲政府当权者只得把罪名扣在虚拟的吸血鬼身上,大量已逝者的坟墓被破开当做吸血鬼处理,于是这个欧洲最经典的恶魔形象正式被树立了。
所以从这里来看还有几个颇有意思的地方是,并不如所有人想象中的认知一样,吸血鬼这个形象在欧洲有多少悠久的历史,确切来说也不过三四百年罢了。虽然中世纪时期就有蝙蝠化身吸血鬼的说法,然而我们从后来的记载来看,欧洲人更认为吸血鬼实际上是人死之后的尸体不腐烂所化。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香港僵尸电影,实际上正是借鉴了这一形象设计。
通俗来说,任何地区的恐怖故事都是文学创作非常渴望的素材,1897年,被誉为"吸血鬼之父"的恐怖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创作出了经典吸血鬼形象《德库拉》,将主角描述成是一名背叛基督教而投向魔鬼从而变成的吸血鬼。到了1922年,被誉为吸血鬼开山之作的《诺斯费拉图》问世,在该电影中,导演茂瑙借鉴了《德库拉》的形象,吸血鬼有着狰狞的鹰钩鼻、尖长的犬齿、惨白的脸庞两边是毛茸茸的耳朵,其所过之处总有无数的老鼠跟随。将其瘟疫之源和吸血恶魔的形象完美融合并呈现在了荧幕之上。
毋庸置疑《诺斯费拉图》对当代的吸血鬼形象塑造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其形象塑造几近完美契合蝙蝠。于是在后来的荧幕中,蝙蝠和吸血鬼开始结合成为一体,吸血鬼往往可以化身蝙蝠飞翔在都市的上空,这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最经典的恶魔形象,哪怕他们的结合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
当我们把吸血鬼形成历史再倒退回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的形象在千年之后似乎形成了一个闭环。在医学并不发达的中世纪,人们并不能得出蝙蝠和老鼠就是人类瘟疫最大的传染源,所以当时吸血鬼多为死尸形象,并认为它是瘟疫传播的开始。而近代医学发达之后,作为瘟疫传说的吸血鬼在文学和文艺作品中开始跟蝙蝠和老鼠这种夜间生物结合,于是我们故事中的瘟疫之源和现实中的瘟疫之源,居然完美契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