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院子养猫好吗燕子不进苦寒门家猫不入白
俗语的诞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包罗万象,这些俗语凝聚着老一辈的智慧。其中有些俗语还说的那么夸张,只是人们根据所遇到的某些事情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件进行推测,难免有臆断和相互附合之嫌。关于“燕子不进寒门”,有好几种说法,譬如,“夜猫不进无病家,燕子不进寒门家”、“燕子不进寒门家,家狗不咬女婿”。这里只说“燕子不进寒门家,家猫不入白虎堂”。这个俗语前一句有点牵强附会,后一句既是人们的忌讳,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燕子不进寒门家燕子在人们的眼中它象征着一种吉祥。不是嘛,春天来了,那些去南方过冬的燕子也飞回北方的“老家”了。人们才感觉到冬天过去了,春天来到了。是燕子把每年春的讯息“带”来的,也告知的。“良禽择木而栖”,燕子又是一种非常勤劳的鸟类,它喜欢很有选择性地为自己垒窝筑巢,打造出属于自己舒适而有安全的“小家”。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游览乌衣巷时,随口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道尽世事变迁的无限沧桑,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栖息在王公贵族之家的燕子,失去了安居之所,也会来到普通百姓家“安营扎寨”——燕子也不是嫌贫爱富,更不会不进寒门家。
“燕子不进寒门家”,只是说,燕子在筑巢时首选的不是贫困的人家。因为燕子有点灵性,通常在垒窝的时候需要挑选有屋檐的房子。只有这样的房子,才能遮风挡雨,才能适宜长期居住。如果是贫困人家,在过去都是茅草屋,不要说有屋檐了,连个搭窝的地方都没有。吹风下雨,家人们居住都难。更别说想在“屋檐”下安家的燕子了。
燕子还有另一个性,喜欢安静。有钱人家吃住不用愁,房子多的是,也不会为这些事争争吵吵。燕子可以去选择人少住的地方筑巢。穷人家就不同了,为了生活,起早贪黑,不断地惊扰着燕子的好梦。又由于吃糠咽菜,家人们,尤其是夫妇俩拌嘴是常有的事。再如果两口子不够善良,小孩子淘气、捣蛋,那燕子的泥窝窝就会被破坏,小燕子命都难保。燕子才不会去这些人家呢,而是经过“明察暗访”、“实际体验”后专挑日子过不得并不好,而一团和气的人家筑巢安身。
家猫不进白虎堂首先要说的,“白虎堂”的意思。在农村,人去世了是要搭建停放逝者,周围都是用白纸裱糊,张挂,显得肃穆和沉痛,大有哀悼之意。供家人、乡邻祭拜和吊唁,谓之灵堂,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白虎堂”。
猫这种小动物,是老鼠的天地,这是它的本能,也是职责。不过,由于猫是晚上才“工作”,养成了白天睡觉,“养精蓄锐”的惰性,还趁主人不在偷吃油、肉、馒头之类的食物。主人对它既喜欢又憎恨。
大家是不是有养猫的经历,捋一下猫身,“蹭蹭蹭”的响,其实这就是静电。这家伙身上带有静电?并不是匪费所思,而是事实。正因为猫身上带有静电,任其它在逝者身旁不停地走动,如果逝者死亡时间比较短,有可能引发神经性传导,出现诈尸现象,这样的事谁愿意看到?
另外,猫本身就喜欢上蹿下跳,很容易打翻东西。如果凑近逝者,嗅觉灵敏的它便接近逝者身体,特别是患病已久而亡者,身上难免会有气味,说不准猫会啃、会咬。这些都人亲人们很不愿看到,也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因此,时至今日,猫不能进灵堂仍然是最大的忌讳。
“燕子不进寒门”的说法,只是人们对燕子的一种误解。燕子才不“嫌贫爱富”,它是想有一个稳定的家,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一种喜爱,希望燕子来他家的一种愿望;“家猫不入白虎堂”,既有人们对逝者的尊敬,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里面渗透。将“燕子不进寒门家,猫不入白虎堂”,也是俗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将并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关联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