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老杨家实木装修淄博记忆乡村博山区杨家
博山区:杨家村
杨家村位于池上镇以东 7 公里处,地处福山之阴。依山傍水,水源充足。东有泉水,西有河水,常年不竭,地势平坦。《吴氏族谱》载:“高祖讳宗潘,明代由吴家台迁徙于此。”据此可知,明万历年间建村。
据该村老人吴鼎贡讲,该庄杨姓迁来定居最早,建有一楼、二厅、四厢房的杨氏庄园。现遗迹尚存。故以杨姓命村名为杨家。后吴、亓、桑、柏、李、王、司、孙、张、赵等先后迁来定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载村名“杨家”。清乾隆十八年(1753)属正东路;民国六年(1917)属第五区遵化乡;1944 年至 1948 年属池冯区;1958 年属池上公社;1959 年 5 月至 1983 年属李家人民公社;1984 年属李家乡;1995 年,李家、池上两乡合并为池上镇,属之。
福山庙系咸丰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刘德培营居处。
古老的杨家,有着许多古老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杨氏家族来此定居,建起杨氏庄园。庄园内特色建筑是一楼、两厅、四厢房,由东、中、西三个院落组成。现在,杨氏庄园的遗迹尚存,大都是残墙断壁或是翻建的民房。只有古楼保存较完好,只是房顶面已翻新,现有人居住。
庄园东西走向,东依封山断壁悬崖;西邻淄河源头,常年流水;南对福山(又名凤凰山);北靠杨家峪。庄园东西长 66 米,南北宽 36 米,占地 2400 平方米。东院一楼两厢房,中院一厅两厢房,西院一厅带配房。东楼东厅有南、北厢,大厅有后门,穿厅而过进入三院。
东院主建筑是二层楼房,长 10.86 米,宽 5.6 米,高 10 米,底座高 2.2 米。沿台阶登上月台,从月台进出二楼。楼房墙壁厚 0.8 米,外墙用全一色的从山顶上开采的经过精心凿刻的巨大条形石块砌成。条石厚 20—30 厘米,宽 40—60 厘米,长度不一,最长的有 2 米。垒砌条石的缝隙均用生铁片支垫,既线条整齐划一,又坚固耐久。墙体至今完好无损。内部楼梯、楼板都是上等木料。楼顶上装有避雷针。院里有后门。
中院的建筑都是青石、青砖、青瓦结构。东面是第一厅房,面积最大。大厅长 16 米,宽 6 米,底座 5 级台阶,高门槛,雕梁画栋,前有厦檐,气势宏伟。西面是青石建成的院墙,南面建有 6 间厢房,中间有过道,北面是 6 间厢房。院里有后门。
西院大厅长 10.86 米,宽 6 米,底座 5 级台阶,前有厦檐,青砖拔垛盘檐,有墙柱,草房面。配房有南、北、西房,形成四合院。
四厢都是 3 间房的结构,长 9 米,宽 5 米,重梁八柱,青砖拔垛盘檐。一楼、一厅、四厢的房顶都是房椽青瓦。院落内有磨坊、酒坊、油坊、厨房、牲口圈等建筑。
南面对着中院开一大门,从二门或甬道进入三院,出南门是前街。前街也叫跑马街,有上马石和下马石。其均用整块石头凿制而成,高 1 米,长 1 米,宽 0.5 米,3 级台阶。出后门是后街,有高大的院墙。整个庄园远看犹如一顶花轿,前后街犹如两根轿杠,因此这两条街道又叫轿杠街。
前街西面有一盘石碾。碾盘用一整块砂石凿成,直径 2.3 米,厚 24 厘米。碾砣直径 64 厘米,高度为 42 厘米。这个古老而庞大的石碾,在当地实属罕见。据考证,此碾由庄园主人出资建造。
在杨家庄园的东北方向石崖上面,有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寿”石刻,由明代万历年间杨清峰篆刻;还刻有“源头活水”“龙泉”字样,为行楷阴刻,遒劲有力。山崖下面有一古泉,深不见底,面积很大。当时,人们把它叫做淹子。传说,此泉与东海相连,有蛟龙在此居住,故名龙泉。关于龙泉,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杨家村人若家中有红、白公事,吃饭的人多,龙泉里就有碗、盘、杯、盅等餐具浮出,足可供应当事人家一日之用。用完了,主人家就把餐具洗干净还回去。后来,有的佣人有了贪心,每次都偷偷地留下几个。时间久了,龙泉生气了,再也不浮出餐具。后来,有人见从泉子里走出一对绵羊,向东山去了。自此,泉水就出现了断 流现象。
杨家村东南是村中大姓吴家人的墓地。墓地里现有一块断为三截的光绪七年的石碑,还有两只雕刻着麒麟的香炉。其他石刻均毁于“文革”年代。
村南面有一山塯,名叫亓家塯,是当年亓家为躲避灾难躲藏至此居住的地方。西面有一山洞,是亓家用来储存粮食和贵重物品的地方。据老人讲,当年,亓家为躲避仇人报复,一家老老少少倒穿着鞋子从洞中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当时,天降大雪,仇人看到洞外脚印,以为是人都藏在洞中,遂破洞而进,却空无一人。后因为山体滑坡,此洞已无踪迹可寻。
村南面是福山,原名凤凰山。传说,凤凰吃了南方的种子,把精华留在了杨家,杨家就能出一斗米的官。于是,南蛮人一夜之间在山顶建造了无梁殿,把凤凰的脊梁压断了。从此,破了杨家的风水,杨家再也没有人做过官。
福山之顶的福山寺是著名的刘德培起义旧址。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德培营居此处,有“刘德培坐福山——万无一失”之说。
咸丰、同治年间,有一支围绕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山东地方农民起义淄川军,其领导人刘德培,字雪田,为淄川东关纸坊庄人。家有兄弟 5 人,他排行第二。故他在群众中有“刘二哥”之称。此人家庭贫苦,中过秀才,教过私塾,是农村贫苦的知识分子出身。
福山寺上原有南阁楼一座和北殿、东殿、西殿各一座。北殿有暗室,是道士洞穴。现在只保存有北殿,后用做烈士祠,以及南阁楼残存遗迹。院内有重修福山寺碑刻。
在村西面有一个尼姑庵,与观音寺隔河相望,有“北观音,南尼姑”之说。现在,观音寺香火正旺,而尼姑庵已经荡然无存了。
据 90 岁以上老人讲,在村西面有一座关帝庙,时代久远,现在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杨家村南有一座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石桥,全石发拱形碹构造。石桥下面是陡峭的悬崖。一旦雨水充沛,就会形成瀑布,十分壮观。(李洪军 戴书伦 杨霞光)
【本文选自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