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冷裱机

宝宝代养问题有哪些表现(宝宝有“问题”,其实是因为父母“不懂”)

发表于:2024-07-04 17:58:17 来源:宏馨资讯

宝宝的“问题”其实是父母“不懂”

很多新手爸爸妈妈,他们往往很焦虑,特别是当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的时候,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行为问题”其实往往不过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而已。

比如,啃咬东西、破坏玩具、重复性的动作,这些可能是成长的探索,是宝宝学习和创造的开始;打人、尖叫、说谎则可能是宝宝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入睡困难、开口晚可能是家庭代养环境造成,还有一些问题根本上是养护人语言不当造成。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观的判断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有可能判断错误,做出错误的回应,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茅老师说。

她举了一个“烘手”的例子。

有个2岁多的孩子在家里洗好手每次都要用烘干机烘手,有一次在外面的洗手间,烘干机坏了,奶奶说:没有就没有,走吧。孩子不肯,大哭起来。其实,如果家长了解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就能理解宝宝的心情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宝宝,不好意思,今天烘干机坏掉了,我们假装烘干一下,回家以后再烘干吧。”但如果大人不知道敏感期这个概念,可能就不能理解孩子,甚至会训斥孩子。

建议新手爸爸妈妈学习一些必要的儿童心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互动。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不可能像专业的幼教工作者一样,通过接触大量的孩子来积累经验,理解宝宝的心理与行为,但是,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

“不听话”的多多

最近,多多(15个月)在爷爷眼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从早晨开始,多多就开始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翻翻那,显得一刻不停。

多多先来到了沙发前,爷爷一看赶紧提醒:“多多,沙发不能爬!”话音未落,多多已经爬上了沙发。爷爷说:“快下来,要摔跤的。”多多根本就不理会,最后爷爷只能动手将他抱了下来。

下来后,多多发现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盒玩具,多多拿起一个,爷爷又提醒说:“多多,玩具不要打翻噢!”

说话间,多多抓起盒子“哗”的一下,就把整盒积木给倒了出来,有的掉在桌上,有的落在地上,爷爷边捡边说,“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分析:这个案例很可能是因成人指令的不恰当而导致。一方面,宝宝是否能听懂成人的指令是“听话”的关键,如果成人的语言指令超出了宝宝的理解能力,他就会显得“不听话”。

8-9个月:幼儿可以遵循简单的指令,前提是指令的内容是他们眼前能够看到的,比如,根据成人的指令将玩具递给成人。

18个月:幼儿能执行单一的指令,比如:“把垃圾扔掉”。

36个月:幼儿能执行包含两条信息的指令,比如:“请把苹果给爸爸,然后把椅子拿过来”。

另外,根据维果茨基和鲁利亚的研究,成人言语对学步儿的行为控制只具有启动功能,而不具备抑制功能。比如当一个16个月的宝宝正在乱扔垃圾时,成人指着垃圾桶和他说“放进去”远比说“不要扔”更有效。“放进去”会启动宝宝“放”的动作,而“不要扔”非但无法抑制宝宝“扔”的动作,对于还未理解否定词“不”的含义的宝宝来说,反而强化了“扔”。

案例中,爷爷说“不要爬”“不要打翻”本意是希望多多不要去做那些行为,反而让多多接收到了“爬”、“打翻”的信号,启动了这些动作。

家长在发出指令时,将语言稍作调整,情况可能就会大有不同。

宝宝违反规则时,多说建议和做法,尽量说“你可以……”,避免说“不可以……”;

案例中,当多多想爬沙发、倒翻玩具时,爷爷可以指着小椅子说:“多多,你可以坐下来玩。”或者拿起一个玩具玩给多多看,同时邀请他参与:“多多,我们一起玩。

从正面建议规则,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案例中的爷爷每次让多多一起参与收玩具的过程,边收拾边说“玩具收起来”,将收拾玩具的过程和“收起来”这个指令结合,帮助宝宝理解指令的含义。反复示范几次之后,再递给多多一个玩具,并对他说:“多多,玩具收起来”,这时宝宝大多会配合。

海外就医中介收费

自闭症的治疗

赴美就医 胆管癌的基础医学突破性进展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