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真的是育儿公理吗别再被延迟满足给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给我妈帮忙带着,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闹,我妈在一旁哄着。
我很奇怪:"妈,这是怎么了?"
我妈说道:"哎呀,多大点事,前两天宝宝怎么也不肯吃饭,不乖乖上床睡觉,我就跟他说,要是每天都按时吃饭和睡觉我就给他买他想要的东西。"
"我这不就给忘了吗,然后他就闹了……"
我很无奈:"妈,既然你都说了,就要给他做到啊,孩子现在虽小,对这一方面记得可清楚了。"
我妈反驳道:"我看电视上常说啊,孩子不能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这样会惯坏他的,你以后也别总是太宠着孩子了……"
我这才意识到,我妈原来是受了传统教育说法的影响,认为"不要立刻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担心孩子"被宠坏"。
但实际上,这其实是大多数对"延迟满足"的一种误解,对于孩子来说,"及时回应"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延迟满足"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认为"延迟满足"很重要?为什么会认为"及时回应"会惯坏孩子?
这其实还要总"糖果实验"开始说起。
"糖果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一个实验。
实验开始前,他找来一批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了一颗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够等15分钟的话,那么你将得到两颗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会儿的话,就只有一颗糖果。
然而,实验发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两颗糖果。
且经过20年以上的跟踪调查,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们后来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
由此可见,在"延迟满足"下培养的孩子,对于他们各方面都有帮助。
所以当这一概念传入国内,便很快地开始被人熟知,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却错把"延迟满足"当做一种手段。
在生活中其实经常能看到,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闹,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橱窗里的东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着不给他买,一定要他完成什么事情后再给,不然就会骄纵、惯坏孩子。
诚然,这样的办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暂时的。孩子哭过之后,发现并没有理会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会表达了。
但这样真的如同"糖果实验"那样,培养了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了吗?
对"延迟满足"的误解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糖果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让自己主动地延迟或者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这也就是说,哪边的利益价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
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
因此,在生活中发生的所谓的"延迟满足",都是家长们的判断和决定,孩子并未参与其中,所以这并不算是培养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实验者想说的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了一定的延时满足的能力,那么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是并没有说"如何让孩子在4、5岁期间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更没有给家长提出所谓建议"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延时满足的训练,从而获取这个能力"。
其实,研究者们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楚延迟满足能力,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但后续的这些研究结构却被倡导"延迟满足训练"的人忽略了。
"及时回应"很重要真正的延迟满足能力,来源于对需求满足的确定。如果我不能确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么也就无法等待。
就像被禁止吃冰淇淋的孩子,当他看到冰淇淋的时候,他就会立马扑上去吃,害怕等会就吃不到了。
而那些允许吃冰淇淋的小孩,反而会觉得冰淇淋并没有那么有诱惑力,随时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待对他们来说会更加容易。
能满足的就及时满足比如孩子饿了,就及时给孩子喂奶;当孩子需要和妈妈亲近,就去拥抱他;当孩子想要在下雨天踩水玩,就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
很多父母其实也并非不想这么做,只是觉得这样未免太惯着孩子,怕孩子长大后会骄纵无度,不懂珍惜。
但从现实看来,一个心理需求会被及时满足、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孩子,不会是一个贪得无厌、小气自我的孩子。
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会容易宽容别人的小过错。
延迟满足的前提是父母的及时回应和满足。
父母的及时回应和满足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正因为孩子信任,所以才愿意等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心理学专家说,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育儿这事,千万不能拿表象来教育孩子。
有心理学者说:如果婴儿时期经常被及时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延迟满足或不能满足,及时回应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期待、等待的过程,就像喝热水时必须要缓冲到合适的温度。
任何家长都会有工作繁忙没有办法顾及孩子的时候,当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时,接纳他的想法和愿望,跟他一起感受失落和伤心,而不要独断地评价孩子的需求。
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有问题、自己是个坏孩子,只是当下自己的需求还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那么孩子尽管内心失落,但也可以接受,并不会自我攻击,也不会丧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信心。
比如父母有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出差,孩子却很粘着你,你没有办法陪在孩子身边。
这种延迟是不可控的、自然发生的,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及时告知就行了。
这样既不会给孩子有阴影和创伤,防止孩子自我矛盾,反而还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
或者当孩子在橱窗里看到喜欢的东西,一直不肯走,但东西却特别贵,你没有办法买给孩子时,要不带愤怒和斥责的情绪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是真的太贵了,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买回家。"
这个时候,要允许孩子失落,而不是呵斥孩子振作精神。给予孩子缓冲的时间,在能力范围内关注孩子,让他感到爱。
让孩子确定如果妈妈有能力满足我,她便一定会;而如果超过了能力范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再这样的想法下,孩子会慢慢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哭闹着一直要。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这样的失落。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