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合金管件

如何引导孩子剪纸育儿心得无稿自主创意剪纸

发表于:2024-06-19 11:59:12 来源:宏馨资讯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 创意剪纸艺术的缘起

· 什么是“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

· 教师在“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中的作用

· 推广“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的意义

无稿自主创意剪纸艺术的缘起

冯骥才说:“传承是非遗的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来说传承是关键,是根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非遗的原生态——民间——传承人,代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保留在人身上的,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从传递的角度思考:做全国各地、各民族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挖掘民间手工艺、保护民间老艺人、建立民间艺术家的工作室、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收学生弟子进行传授。这是主要做“传”的工作。

北京和内蒙地区的几十所幼儿园,以滕守尧先生提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为依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承接的角度出发,自1997年开始,在3-6岁学段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的实验研究。培养儿童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好奇与感知,在这片童年的沃土中撒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儿童的心田中留下民族文化“根”的记忆。我们认为当儿童的剪纸像绘画一样普遍和自觉,真正成为一种儿童自主的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时,从新生代做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有了广泛的基础。我们把民间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和内容与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改革结合起来,通过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儿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之一,能否让儿童从开始接触剪刀,初学使用剪刀时,就能以剪刀代笔,自主而随心所欲的进行剪纸游戏,使剪纸过程成为儿童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跳出仅仅是教授儿童剪纸技能和知识传统教学的认识层面,有效的改变教师的儿童观和艺术教育观。明确儿童在剪纸中,教师该怎样鼓励儿童自主探究学?怎样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师以“教授儿童剪纸技能和方法”为主的教学范式,转向从启发儿童自主探究“学习”的角度思考剪纸教学的开展。就能改变儿童被动的模仿学习剪纸的局面;从根本改变以往剪纸作品没有个性的现象。我们主要把培养儿童良好剪纸习惯作为首要目标;培养儿童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坐得住静得下心,具有很好的专注力;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儿童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什么是“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

“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就是儿童在没有任何的线条、图形痕迹的白纸上,以剪刀代笔,直接剪纸。它也并不是儿童先练习有图形和画稿的剪纸,逐步进行的先有画稿再脱稿的剪纸。我们认为儿童在学习和熟练使用剪刀的过程中,把纸剪碎,就是儿童意义的剪纸。当他们把剪出来的碎纸和生活中的物品建立联系时,这些碎纸就有了符号的意义,既是儿童发现了艺术,也是儿童剪纸艺术的开始。剪纸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剪刀是工具:每一个儿童都会自发、努力的掌控剪刀。因为剪刀是儿童最先接触到的、人类祖先发明创造并遗传下来带刃的工具。儿童遵守剪纸规则、养成安全使用工具的良好习惯。是开展剪纸研究首先应当达成的目标。这将对儿童受益终身。培养儿童良好的各种习惯是学前教育最基础的要求。儿童有安全使用剪刀的习惯,也是儿童最好的自我保护。儿童剪纸的时候,要灵活的开合剪刀,左右手协调配合,都刺激着儿童大脑神经元突触的发展和联系。手是大脑的外在器官,俗话说心灵手巧即是这个道理。剪纸促进儿童手部小肌肉的发展,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儿童自己控制剪刀,把纸张剪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克服无能,用剪出的碎纸开始自发的游戏时,便有了自主的快乐体验进而发展到自信。

2、纸张是剪纸的材料: 丰富多彩、质地、薄厚、软硬、大小不同的各种纸张,刺激着儿童的触觉,视觉,丰富着儿童的体验和认知。树叶、玉米皮等植物,各种棉帛布料,只要儿童能用剪刀剪的动,都可以让儿童尝试剪一剪。

3、剪纸是儿童、剪刀和纸三位一体的活动。儿童是剪纸的主体。但是如何在活动中呈现出儿童是剪纸的主体?做到真正尊重儿童,不把成人的标准、要求、强加给儿童。这就需要老师有效的转变儿童观和艺术教育观。认可儿童的奇思妙想,肯定和鼓励儿童把自己的想法用可视的符号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剪纸了解儿童的想法、观察其行为表现,思考什么,如何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表达,及时给与儿童支持、肯定。让儿童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老师是支持的。“艺术保留了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和关键的形式,它帮助我们让自己最深层的情感更有意义,并且帮助我们分享自己最重要的想法。”(ShirLeyRaines)教师了解到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的了解儿童。转变观念人人都在讲,但观念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和为儿童创设的教育环境中。

三、教师在“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给儿童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相信儿童有能力,并给予儿童心灵的自由、空间的自由、时间的自由。儿童自由的个性表达得到老师的赞同,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老师的认可。

人们常讲剪纸是不讲理的艺术,剪纸是人的主观臆想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不受比例、透视、空间、光线等限制,也不是再现真实事物形状的艺术。老师不能用成人的“像与不像”的标准评价儿童的作品。这种没有唯一标准的压力,没有功利目的剪纸,儿童个体的想法、思考、认识、情感都可以充分地表达,就没有孩子说“我不会”、“我不行”、敢于尝试和探索;这样的剪纸才是真正的儿童美术游戏,在这样的剪纸游戏中儿童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自主和快乐。

其次教师关注儿童在剪纸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尊重儿童艺术表征的简单性和直接性。关注的是儿童如何运用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感知与感受;如何创造剪纸符号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剪纸;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以自己的速度发展着。怎样表达自己脑袋中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完成老师头脑中所计划的内容。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儿童剪纸的表征方法中会表现出大量的认知灵活性,可以说儿童无稿剪纸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儿童从剪碎纸的低起点开始到独立剪出二维空间多种形象连接在一起,具有剪纸味的完整作品的高落点过程,每一个儿童都能够自信、专注、有兴趣的做事。这种坐得住,饶有兴趣,专心致志地剪纸过程中,才有创造力产生的可能。当儿童用剪纸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剪纸就成为儿童的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不同于常规的自由表达带给儿童自主和美学的快乐。遵循《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精神,儿童美术教育首先重在对儿童“美”的感知与体验培养上,重在儿童的表现与创造上的引导。才能实现从传统重“术”转向重“美”的教育;才能成为开启儿童心灵,温暖儿童心灵的艺术教育。

四、推广“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的意义

1、改变了传统的幼儿园手工教学中老师一步步教授,儿童被动的模仿学习剪纸的教学范式。老师没有剪纸范例,儿童在原有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剪纸的游戏过程。可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把教师从仅仅是剪纸教学内容、方法、剪纸知识和技能教授的层面,提升到转变儿童观和树立现代的艺术教育观的高度和视野,确立以“儿童为本、个性化的、沁润心灵的剪纸艺术教育。

2、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秉承宋庆龄的教诲“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2018年“儿童无稿自主创意剪纸”纳入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海峡少儿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研究实验项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分成三部分:国学经典、民间艺术和风俗文化。无稿剪纸不仅是幼儿美术中手工教学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从儿童开始承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

3、转变家长育儿的观念

家长认可幼儿园的“无稿自主创意剪纸”研究,认识到儿童剪纸与学业学习并不对立。积极参加无稿剪纸的亲子活动,从重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到关注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办出幼儿园的艺术特色、积淀园所的文化-儿童的文化

这是一个接中华文化地气,操作性极强的研究成果。取材简便,投入成本低,适合各地区各类型的幼儿园实用的课程(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

实践证明:遵循“指南”精神,抓教师艺术教育观和儿童观的转变是根本,是课题研究不断深入的前提。才能走出只是在教学层面上“教”与“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整合、融合。

海外就医的中介公司

国际医疗服务咨询

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需要多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