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育儿理念是教育孩子可以参考任正非的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的越久,越能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的,无法用对或错,这两个字完全评判,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事情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处事要把握分寸。比如处事艺术,就在于面对一件事时,有的人能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既能让双方都满意,又能不让事情闹大。
放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如此,孩子的世界中会碰到和同龄人吵架、或者和兄弟姐妹打架的事,单独说是某一个人的错误,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父母要做到让他们互相反省、道歉,才能拥有大格局,高情商地长大。
如果两个人都好强,非要争出对错来,钻到牛角尖里去,最后反而会栽到这件事上。
有人说灰色思维才是最接近这个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棱角分明、非黑即白的,它混沌无常而又圆滑事故。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可以是白,白也可以是黑。就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任正非曾经在他发表的《开放、妥协与灰度》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方向、节奏与合适的灰度。人要生存同样如此,需要靠理性,而不是一时意气,恰当的时机能向他人妥协或接受他人的妥协,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而华为现今的成绩,也验证了任正非这套灰度管理理论的优越性。
01用灰色思维育儿,才能达中庸境界为什么说教育孩子也能用到灰色思维呢?其实在某些是非上,父母自己的主观把握,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偏颇的价值,不够客观,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
父母带孩子逛超市,孩子拿零食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玻璃杯,摔碎了,孩子哭着脸跟妈妈说“我不是故意的”。
有的父母会说:“没关系,你不是故意的,妈妈知道。”
有的父母会说:“以后你就会知道,不管你是故意的还是不是故意的,大部分人都只会看你摔坏了东西这个结果,既定的事实无论怎么解释,也改变不了了,最终都要赔钱。”
第一种情况家长比较宽容,第二种情况家长又过于现实。其实,这两种家长就属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教育孩子时应该有些灰色思维才行。
妈妈在给孩子讲现实道理的时候,还应该告诉他:“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想故意摔破杯子,碰零食的时候就要小心。”
毕竟,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无法完全理解孩子的世界。他们的认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做事也不能过早预期后果,因此用中庸之道来对待孩子效果可能会更好。
就像任正非所说:允许异见,实际上就是为战略做储备。
教育孩子看重后果的父母,满脑子都是条条框框,装满了是非对错;而教育孩子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的父母,都属于情绪的奴隶。这两者其实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只能感觉到自己愿意感受的东西,听到自己愿意听的话。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的不同争论也是存在的,用灰度思维来看待和教育孩子,也许更有优势。
02灰度思维对父母有哪些启发?1)接受孩子存在个性
大部分父母都会犯的错误,是要求孩子和自己处于同一价值观下。
因此,会对孩子一些个性化的行为极度不包容,甚至否定他的这种看法过于幼稚。
但谁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要从幼稚蜕变到成熟。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肯定偶尔会出现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客观上来看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2)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叛逆,不愿意走自己规划好的路。但事实上,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孩子还需要接触到学校和社会,这些环境都可能产生不确定因素,对他造成影响。
因而,孩子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父母可以给他提意见,但不必要求他必须这么走。
就像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学画画,但他偏偏喜欢钢琴;希望孩子能找个门当户对的姑娘结婚,但他偏偏看上了不门当户对的人。
双方各退一步,兼容并蓄,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并避免焦虑。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逆商和价值观也会更强大。
03如何把灰色思维运用到育儿之中?1)灵活是关键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放不下自己的权威感,这就导致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很片面。
事实上,面对不同的情境,父母完全可以灵活变换自己的身份。
比如:当孩子遇到人生疑惑的时候,变成解惑的老师;当孩子分享开心或沮丧的时候,变成朋友。
最重要的是,有时要试着变为孩子,站在他的角度上理解这件事情,这样才能跳出所谓的条条框框。
2)教孩子客观看待问题
容易情绪或意气用事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也特别容易被情绪左右。但灰色思维要求一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从比较客观的第三视角出发。
遇到问题永远要清晰的一点是,发泄情绪对于解决问题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有不被情绪带偏,客观看待整个问题,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
从这个角度做不行,那就换个角度,教孩子学会变通,一切将豁然开朗。
3)务实不失梦想,才能兼容并蓄
整天只会做梦的人很难梦想成真,但整天只盯着眼前这点蝇头小利、务实主义的人也很难成功。
但凡有一番成就的人,一定都是务实,并且能为了梦想冒险的人。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未来找不到好工作,从他上幼儿园、上小学就开始焦虑。哪一科成绩不好就报补习班,不能落后,与此同时还要多学几样才艺,才能拿得出手。
但行动与思维同样重要,孩子付诸行动之时,父母也要及时关注、开动脑筋,思考当前的状态是不是足够好?需不需要改进?
除此之外,也要对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具备充分了解,扬长补短才能兼容并蓄。
总的来说,父母要想把灰色思维运用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就要学会适当强势,适当妥协。该自己做主的时候自己做主,该给孩子自由的时候,就把选择权还给他。
做每一件事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可以尊重孩子的自由,让他按个性发展,但也不能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或犯了一些严重的原则错误时。家长若该站出来,还是要站出来,这才是育儿的最高境界。
包容地看孩子,站在大局上看人生。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