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成本与育儿消费的区别教育非常说十育儿
“育儿成本”,已经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有社会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统计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有数据提到:我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为人均GDP的6.9倍,这一倍数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那么,养育一个孩子到底要投入多少?怎样的消费结构才算合理?本期《教育非常说》,一起聊聊“育儿成本”。
真实的“育儿成本”到底是多少?
“已经快7岁了,吃喝都算进去,一年的花费2万元左右。”
“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上6年级,老二上幼儿园,每个孩子一年的教育成本大约在2万元。”
“我现在上大学,这些年父母在我身上教育投入,感觉也得有20万差不多。”
记者在济南随机采访到几位家长和学生,发现本地不少家庭每年的“育儿成本”在2万元左右。而据《报告》统计,目前,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其中,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3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0万元。
养育的投入究竟花在哪了?
“过去养育孩子开销比较少,学习上除了买书,其他的花销很少,孩子也自立早。”王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是80后,上大学后也很少需要家里补贴。并且她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和过去不一样了,总是怕孩子吃到亏,把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养着。
“现在育儿的花费项目确实更多,我女儿(81年出生)小时候没有那么多课外辅导,当时主要开销就是一些学杂费。” 市民刘女士比较了女儿和外孙两代人成长环境,感叹说:“现在就是没有辅导班了,但还有很多兴趣班,乒乓球、语言、声乐……小孩学点特长就花很多钱。”
“常常不自主地就‘内卷’了,看到其他孩子有什么会什么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的小孩也得有,想尽办法去实现。” 一位年轻妈妈这样说。
相比于《报告》中的数据,家长们感受到的“养育成本”是和过去年代对比得出的结论,感觉育儿成本高于之前,常规教育之外的投入占比大大增多。
物质投入过多,不利于孩子注意力和创造力培养
“孩子用心培养,必然会有收获。”
“只要是投入,肯定和最后产出成正比。”
“不能说必然,但是肯定有很大关系。”
这次采访中,多数受访家长和孩子认为,养育的投入程度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成才。那么,是否是投入越大收获就越多吗?什么样的教育消费观念更合理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乔资萍认为,家长的养育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道路,“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家长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不要让孩子过分看重物质需求。”
乔资萍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合理安排教育投入,找对每个成长阶段的消费侧重点,不要在物质消费上给孩子投放过多,这不利于孩子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乔资萍表示,家庭养育消费可以分为消费型和投资型两个类型。所谓的消费型,更多是在精神上的享受,这类消费一般在高收入家庭占比较大。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养育消费更多强调投资回报,也就是投资型。
“不同家庭对于教育消费的认知不一样,期望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消费目的也不同。”乔资萍说,只要在家庭能接受的范围内,量力而行就可以,合适才是最好,“当然,无论教育消费在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中它的占比有多大,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般教育消费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
养育的终点在哪?
在养育成本的统计中,18岁是一个界限,因为这个年龄之后的一部分人将走向社会,逐渐脱离父母的养育依靠。另一部分人继续求学之路,他们中多数仍需要家庭的供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真正立足于社会。
“之前实习期间基本没怎么花家里的钱。但这学期开学的时候还是跟父母要了生活费,先要了两个月的。”大四在读的小李今年22岁,他表示,自己已经保研。现在,自己平时开销靠打工实习可以解决一部分,剩下的还需要父母帮衬。
“至少要到18 吧,得上完大学。孩子如果要读研,还要再供他读研。到他工作,至少得二十四五岁。”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经济支持孩子到18岁是最基础的,可能还要一直帮衬到他们工作,甚至结婚生子。
作者:迟佳、孙悦琛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