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授育儿故事苏轼年轻时游手好闲的苏老爸
苏轼兄弟俩的成功要归功于苏老爸,那么年轻时游手好闲的苏老爸是怎么育儿的呢?他逆袭的背后有什么不被我们知道的秘诀吗?
苏轼20岁进士及第,他弟弟苏辙18岁登进士第,才华横溢的兄弟二人一时名噪京城。那么出色的兄弟俩放到现代就是我们嘴上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反观苏老爸的表现就没有那么优异了。
苏老爸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活脱脱一个驴友形象,喜欢到处游玩,他去过很多的地方。但是这在宋朝来说没有用处啊,如果要出人头地那必须得考试当官才行。苏老爸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27岁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出生了。
1037年开始苏老爸想有所作为了,于是努力读书。他拿出诗书经传、诸子百家等书不断细读并深入研究。常年累月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也是在这一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第二年又举茂才异等落榜,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
接连的落榜打击并没有使苏老爸自暴自弃,而是越挫越勇,更加发奋。后来苏轼的爷爷去世了,苏老爸才决心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他开始重新调整方向。执念放下了,思想就开阔了。接受起东西来就想法了,把一手散文写得贼溜贼溜的。
可以说从1037年苏轼出生开始,直到1055年这段时间,苏老爸都是在研究古今治乱得失和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的路上度过的。在这段唯有书香气味,不闻人间烟火的日子里,苏洵写了很多非常有见解的著作。
1056年苏老爸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参加应试,期间顺便去拜访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是个大力提倡写散文的人,看到苏老爸呈上来的文章,赞叹不已。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一时间苏老爸也声名远播。
苏老爸不自暴自弃,通过勤奋刻苦读书,不求甚解地考究古人得失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掌声,同时影响了两个孩子的人生。苏老爸从不担心两个儿子的学习态度,因为在他的潜移默化下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从小热爱读书,尤其是历史书。
看到这里你可能很疑惑?不是写苏老爸的育儿方法吗?方法呢,没说出来呀!其实呀,方法就在苏老爸的一言一行里。常言道: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只是拿一套自己认可的,却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灌输给孩子,然后在那里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不是犹如痴人说梦吗?
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才是最好教育的方法。如果你自己都不读书,却整天怒火中烧逼迫孩子去读书,即便你的怒火能把房子给烧了,估计也收效甚微吧。如果你也有感慨,权当共勉之。